2005/05/06

性別 -- 生物因素的限制性

這篇作品是我在網路上回應他人的文章, 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放上來,因為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很洩氣。 但想起 Judith Baer:『我相信,所謂的真理應該是一種供給大於需求的商品』。 惟有知道『真相』才有助於改善現狀 -- 雖然這是不是真相還有待歷史的證明。 所以還是貼了上來了。

【 在 soci (soc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始終不相信,女人與男人的對性的渴求
: 差異大到牛郎店與雞店的懸殊比例
: 「只」是因為,生殖器一凸〔侵入〕
: 一凹〔被侵入〕形態不同的關係。


雖然妳不相信,不過很遺憾,社會因素所佔的比例恐怕並不太高。

社會學者以同性戀者為研究對象,發現男同性戀者擁有一百位以上性對象的人並不在少數,但是女同性戀者很少擁有超過五位的性對象。 滿街的女體圖象與傳統的處女、貞節觀念並沒有讓 Tom boy 的慾望高漲;顯示在男、女的性態度上,生物因子所佔的影響還是比較大, 男性比起女性天生擁有高出許多的性衝動。

其他的研究顯示,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中, 暴力案件的比例通常都是萬分之八左右 (或是十萬分之八,抱歉,我沒記得很清楚),也許有許多老年人說:『你們這一代怎樣怎樣…我們以前好多了……』 但其實現今我們所感覺到的社會亂象,可能祇是因為大眾媒體的便利所造成。

以前的案件發生後,因為無媒體大肆渲染,所以事件發生了也無人知曉, (另外,人們在回憶時總會將回憶美化,所以過去的時光總是比較美好) 不似現今,感覺每天都很多壞事發生,但實際上,暴力案件的發生率是與以往差不多。 而且發生率不因文化的不同、國家的不同而有差異。 歸結其原因,也是因為『暴力』乃屬生物遺傳特質, 非社會文化所能輕易更易。

人類學家瑪格莉特‧米德 (Margaret Mead) 在 1928 年到薩摩亞進行研究, 其後寫了一本『薩摩亞的成年』描寫薩摩亞地區人民的生活。 在她的論文中,將薩摩亞描寫為人間天堂, 人們很少發生暴力行為,也很少有強暴的發生, 就算發生了,其實女方對強暴者原本就有意思,因此並不造成大問題。

她的書造就了許多通俗小說、電影的場景, 人間天堂總是位於熱帶地區, 女性熱情大方、男性總是帶著陽光般的笑容……

但隨著到薩摩亞研究的人類學家、生物學家越來越多, 開始有人質疑米德的說法。或者說,因為米德在薩摩亞的時間太短, 以致於她沒發現自己被自己引述的個案所欺騙。其實薩摩亞的暴力發生率並不比其他地方少,也約為萬分之八。

該地區的強暴率也與其他地區相似,完全不是米德所描述的那種景象。 因此,強暴的發生乃與生物因子有關, 與社會文化相關性較低, 不因社會極力掃黃 / 允許娼妓、黃種人 / 白種人 / 黑人、北半球 / 南半球 而使強暴案件發生率有差異。 祇要有人居住,該地區就有強暴案件發生,而且發生比例各地區相同。

所以,要解決強暴的發生應該從生物因素去考慮, 比方說是否將強暴犯去勢?對其子代做監控? 要從社會文化做改變,恐怕永遠祇是做虛工。

Technorati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