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4

Nature and Nurture

讓老師們心酸的是,近年來的心理學、生物學研究發現,家長與學校教師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程度……趨近於零!!

有許多研究指出,人在幼年時期,他的成就 100% 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所以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長所培育出來的小孩成就會比較高。

但是,隨著他的年齡漸長,後天環境如家長、教師能給予的影響越來越小。到了中年,個人的成就 80% 由基因所主導,祇有 20% 是由後天環境所影響。

有一對同卵雙胞胎從小就被不同人領養,長大後兩人都是潔癖、神經質的人。

哥哥說:『因為我的養母是一個有潔癖、神經質的人,所以我學習到她的特質。』

弟弟說:『因為我的養母非常懶惰,我實在看不下去,所以祇好自己愛乾淨一點。』

完全不一樣的家庭,卻教出一模一樣的小孩。這不是單例,針對 70 幾對從小就被不同家庭領養的同卵雙胞胎的研究發現這是普遍狀況。因此,基因的影響比起後天環境影響來得重大。

所以,一個生長在佃農戶的小孩,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力成為一個總統;所以,俗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都是因為環境給予的影響很少能持續到成年期之後。

但後天有沒有用?!有,主要是同儕影響。還有,有些暴力家庭的小孩如果小孩小時受過虐待,他的大腦就永遠的受損了,所以我們老師能做的不是要他多好多好,因為那是受到基因所限制的。反而,我們幫忙他們營造一個適當的同儕環境,讓學生彼此學習,會比我們去打去罵好的多。

我們看眼前的短時間會覺得不打不罵他們怎麼成才?當然打罵對現下會有幫助,但如果看長遠,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

很灰心嗎?倒不必。因為學生受到最多影響的是自己的基因,另一個是同儕團體。我們可以營造一個環境,讓他們可以經由同儕團體相互扶持而成長。怎麼說也還有 20% 是由後天環境所影響,所以還是有努力的空間。

但是,考試導向的填鴨教育祇能看到目前的成果。如果真的要對學生長期較好,這種教育方式要放棄了。因為考試導向的教學輕忽了同儕學習的誘因,然而研究發現這才是後天環境中影響一個人最大的因素。

當學生在同儕環境中,有機會表現自己專長而獲得肯定時,他會更願意去學習、琢磨自己的專長。喜歡畫畫的學生被自己的同學誇獎圖畫很漂亮,他會更努力去學習畫畫;數理好的學生因為數理考的好,容易被同學崇拜,他會更願意去學習數學,因為他希望一直被同學崇拜。如果因為數學考不好被老師打,讓學生在同儕面前抬不起頭,他會更痛恨數學,而且當他表現得自己都不理數學老師時,說不定還會被其他同學崇拜呢!!

我覺得這些研究給我的啟示是,我會努力讓班上一些同學會覺得生物是一門有趣的學科,讓他在這門課獲得許多迴饋,讓他因此獲得同學的崇拜。至於對生物不是那麼有興趣的人,沒關係,鼓勵他們去尋找自己的興趣,把多一點的時間放在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上,生物可以放鬆一點。建立他們的成就感,及早發現自己的興趣,對他的未來才有幫助。雖然他現在可能會考試考的很難看,不過,長久而言,這才是對他有幫助的做法。:)

(這一篇原本是回應別人文章的,不過因為引用功能還不正常,所以祇好再剪貼一下,貼回自己的 blog 來!!)

Technorati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