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1

讓學生彼此出題的失敗經驗

其實,『讓學生彼此出題』這個活動我今年是第三屆使用了,前兩屆搞這個活動都以失敗告終,這一屆才成功。

失敗關鍵:缺乏誘因

反省之前失敗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讓學生願意持續出題的誘因

前兩屆我也是對學生說:『要出一個題目來考同學,隔天收了題目後我會從中抽一個題目考大家。』

祇抽一個題目是因為上課的時間有限,不得已採行的妥協作法,但其結果是,學生努力出個好題目不見得會被抽中並獲得教師讚賞;相反的,沒有出題也不會怎樣,所以施行幾天後就再也收不到題目,整個學習活動就這樣無疾而終了。

對於不出題的這些同學說實話是沒辦法對他們怎樣的,寫習作都要老師盯了(連向同學借來抄都懶),不出題目的學生就更多了,要叫他罰寫,抱歉,這一類的學生每一節下課都在罰寫不同科目的作業……。既然不出題不會怎樣,努力出題又不一定有獎賞,那怎麼能有動機出題呢?

獎賞?聽起來好庸俗,不能用道德勸說的嗎?嗯,大概不能,道德是完全沒有辦法時把死馬當活馬醫的手段。告訴學生:『你們努力出題目對你們的學習及日後都是有幫助的……』,沒有幾個學生聽的下去。

就像今天有人說:『各位老師,你們回家要好好自修微積分啊,這對邏輯訓練有幫助。』先不論這論點是否正確,假設他是正確的好了,也沒有幾個人聽的進去。老師都做不到了,怎麼強求學生做到呢?(所以最近教育部推的有品運動……哎……)

我一直認為學生回家思考題目有助於其學習,觀摩彼此的題目也是一個很棒的同儕學習機會,所以即便失敗了兩次,我還是想再試試看。既然反省之前可能是敗在缺乏誘因,那麼就要在誘因多下一些功夫,讓努力出題的學生得到應有的獎賞--不論這獎賞是口頭稱讚、一顆糖果或是其他的獎勵--有了獎勵,才能讓這個活動繼續下去。

運用同儕力量

班上這麼多位同學,要把題目出得好的同學一一口頭稱讚其實也不容易、用糖果、加分的物質獎勵祇能偶而為之,不能常用,所以我將腦筋動到同儕力量上。我這次把學生出的題目一一打字,整理好後再發給同學每人一份。除了整理題目外,還會在題目後面加上我的評語、與學生對話,比方說我在某個題目後面加註:

這個題目不錯,也是這幾天以來妳第一次嘗試出選擇題!:D 可以再將題目修改一下,多一點陷阱會更好!:D

或是

題目出的很好,非常完整的題目。有故事,而且可以將扁形動物的特徵都複習一次。

這個評語全班同學手上都有一份,每個人都知道某某同學這次出了什麼樣的題目,獲得老師怎麼樣的稱讚,所以即便自己的題目沒有被抽中,還是可以讓老師稱讚到,並呈現在同學手中的講義上,這樣好像還滿有面子的喔?!;)

學生的努力有了回饋,他們就會有動機繼續出題。現在每一節課都會問我:『老師,你有沒有帶整理好的題目過來?』從學生的表情看得出來他們很想看看自己費心出的題目獲得怎麼樣的評價。如果我那一兩天忙一點,祇有將題目整理好,卻來不及寫評語,他們的表情就會滿失望的。

這過程成為一個很強的正向回饋機制,學生題目越出越棒,我能給的評語也越來越豐富,結果,我從第一天都祇收到零碎小紙片,變成現在有幾個學生是給我一整張活頁紙。

學生看完自己的獲得的評語後,會再看看其他同學的題目,以及我給的評語。有時候我跟學生開個小玩笑就會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比方說,有一次我在二號林昱宏的題目後面這樣寫:

與鍾妮芳的題目一模一樣耶!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D

全班大笑:『老師,你好八卦喔!!』笑一笑後,學生更有動力去出個題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終究會有回饋。

這幾次教學失敗與成功的例子讓我深刻的領悟到,誘因的設計有時候可以很簡單,僅僅祇是像打乒乓球一樣學生出個題目過來,我寫個評語回去的與學生一搭一唱就可以是個成功的誘因。

當然,整個活動所依賴的,說是簡單的誘因,要做起來卻也不容易,比方說一個教五個班的老師就很難像我這樣做,這時候就要再設計其他的誘因了。當我教五個班時,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做法?目前我還在思考……

延伸閱讀

Technorati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