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30

I have a dream (II)

嗯,昨天將文章發布之後,發現總是會有一塊空白區塊擋在文章之中。:( 東找西找找不到問題所在。

後來發現似乎長一點的文章都有相同的狀況,比較短的文章就沒這個問題,大概是 Blogger 遇到太長的文章時會出錯……所以祇好將昨天的文章切成兩篇發布。

底下是昨天發布文章的後半段。對了,其實文章還沒寫完喔。

教育改變了社會

1963 年,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 (Martin Luther King) 在美國境內四處演講,呼籲各界重視黑人的權益問題。

黑奴解放後,雖然不再是白人的奴隸,但是美國南方各州黑人的權益仍然無法與白人相比擬。他們沒有選舉權、不能夠就讀白人的學校,也沒有像樣的大學,祇能在黑人自辦的社區大學中學習,金恩博士四處演講時,一再提醒大家要去重視這些問題。

他的演講不斷的提到『I have a dream』,夢想著有一天黑人與白人能夠享有相同的權益,並與白人情同手足,這句『I have a dream』也因而成為金恩博士最有名的話語之一。

1963 年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演講
圖、1963 年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演講

在金恩博士四處演講的兩年後,美國詹森總統簽署了 Voting Rights Act (選舉權法案),明訂黑人與白人擁有相同的權力,可以參與選舉。

1965 金恩博士與詹森總統會面 (Voting Rights Act)
圖、1965 金恩博士與詹森總統會面 (Voting Rights Act)

1965 通過的選舉權條款中還明訂黑人能夠與白人就讀同一所學校,不再受到種族隔離,從此黑人可以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

1965 黑人可以與白人共同上學
圖、1965 年黑人可以與白人共同上學

從 1963 年金恩博士投身演講,到 1965 年的選舉權法案通過,中間不過短短兩年時間,金恩博士的這一場社會教育成效讓人讚嘆。當然這不全是金恩博士的功勞,他是將潛藏已久的能量引導出來,沒有黑人族群長久以來的不滿情緒,他的演講沒辦法獲致如此大的成果。

1965 年的選舉權法案讓黑人擁有選舉權 & 較佳的受教權後,其效應不斷發酵。2008 年歐巴馬當選為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統,距離選舉權法案通過僅僅 43 年。沒有金恩博士的那一場社會教育、沒有受教權的保障,第一位黑人總統不知道還要要晚多少年才會出現在美國,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2008 年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
圖、2008 年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

教育無所不在,像身處在網路時代的人們隨時可接收到不同的訊息,人們也就不斷的被教育著。你可能感受不到這種教育的力量,但是讓我們來看看今年 9 月發生的一件事,你就知道流通的訊息也是教育人們的方法之一。

今年 9 月 25 日,沙烏地阿拉伯國王 Abdullah 宣布,沙烏地阿拉伯的女性開始擁有投票權與地方選舉的被選舉權。

沙烏地阿拉伯是極端保守的伊斯蘭教國家,女性的權利一向受到漠視,但是在訊息流通迅速、人們可以從網路接受到各類訊息自我教育的現代,他們也不得不開始重視女性權益被忽略的問題。所以教育除了提供個人向上流動的力量,也讓『身為一個人』獲得了應有的尊重。

社會與教育相互影響

除了像金恩博士這類明顯影響社會的情形外,教育在一些比較不顯著的地方也不斷的與社會相互影響。比方說,你覺得一國人民識字率提昇之後,農業佔 GDP 的比例應該會上升還是下降?我是認為識字率提昇之後,整個社會的轉變會讓農業在 GDP 的貢獻隨之下降。

有沒有相關證據呢?有啊,上次介紹過的 Gapminder 就可以查詢相關資料。從 Gapminder 提供的數據看來,人民識字率的提昇確實與農業佔 GDP 比例的減少共同發生,至於是誰影響誰,這恐怕就難以斷定了。

識字率提昇的同時農業佔 GDP 的比例下降
圖、識字率提昇的同時農業佔 GDP 的比例下降

那麼,識字率與工業所佔 GDP 比例的關係呢?我想你猜到了,Gapminder 的數據呈現出來的是,人民識字率上昇的同時,工業佔 GDP 的比例也是上昇的。

但是識字率到達 90% 之後,許多國家的工業 GDP 反而是下降了。

識字率與工業 GDP 比例的相關性
圖、識字率與工業 GDP 比例的相關性

為什麼識字率提昇之後,工業佔 GDP 的比例會下降呢?有可能是因為大家基本素質提昇後,開始注重環境保育,往昔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舉措也逐漸受到質疑。一些工廠受不了這類環境保育成本的增加,開始將產業外移,而造成工業佔 GDP 的比例下降。

當然,我這個猜測祇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但無論真正的原因為何,教育與社會共同變遷則是一個可見的事實。

好啦,在識字率提昇之後,農業 GDP 下降、工業 GDP 也下降,那到底什麼提昇了呢?有一部份的解答可以在服務業中獲得答案,我們可以看到服務業的 GDP 比例與識字率是同時上昇的。

識字率上昇的同時,服務業佔 GDP 比例也上昇
圖、識字率上昇的同時,服務業佔 GDP 比例也上昇

社會經濟與教育習習相關,那麼社會的穩定性呢?比方說,某個國家的謀殺率與教育是否相關呢?從 Gapminder 提供的資料,可以發現識字率提昇的同時,該國的謀殺者數量下降了。當然有一些例外,比方說上次提過 1994 年俄國兇殺案暴增為 1990 的三倍就是一個例外,但總的來說,多數國家識字率上升的同時兇殺案數量是下降的。

識字率上升時謀殺者人數下降
圖、識字率上升時謀殺者人數下降

到這裡,我們可以回頭看看一開始我列出來的三個新聞標題了。你當時看到那三個新聞標題時,心裡想了什麼呢?

我聽過一些人講:『都讀到大學了還做這種事?』

沒錯,我們對於受過教育的人的期望是比較高的,覺得讀到大學的人犯了這種錯有點不可思議,所以才會覺得:『怎麼讀到大學了還犯這種錯?』可能會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讀書與人品是不相關的,誰說受過教育的人就比較不會犯錯呢?

但事實是,即使在學測 17 分就可以就讀大學,任何人祇要想讀書都可以受大學教育的現在,大學生犯罪都還是個新聞,值得在新聞標題中把他的大學生身份標註出來,足見受過教育的人犯罪還是比較少數的 (才有新聞價值),Gapminder 的數據剛剛也告訴我們這一點了。

所以能夠成為一位教師,參與這個社會改變的過程,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Technorati : ,

2011/11/29

I have a dream (I)

任教於嘉義大學的同學邀請我到他的班上,對一群大學生分享我對『教育與文化』這個議題的一些想法。

『教育與文化』耶!好大的一個題目,這可以開一門三學分的課了吧?我怎麼有能力講這個題目?後來想一想,我決定從『我為什麼要當老師』這一點切入講題。

開始之前

在進入主題之前,請大家先看看底下這些新聞標題:

1、大葉企管系學生持有偽鈔與安非他命
2、國防醫學院學生上網賣嗎啡
3、元培科大四年級學生當襲胸狼

你看到這些新聞標題後有什麼想法?不論你看到後想法為何,請先將它放一邊,我還不急著討論它。我想說的是我為什麼會來當老師。

不完美的社會

我念東海畜研所時,常與好友在研究生室聊天,活脫就是古代讀書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寫照 (不過重點是我們的事事關心應該加個橫批:『閒聊打屁』 XD )。

在那些的日子裡,我們常常聊到後來就陷入相同的困境。談論一些社會狀況時,最後會發現這些現象都是源自於民眾缺乏公德心、民主意識不足,或是民眾無法理性辯論等原因,而繼續深究這些現象的起因,大概都可以歸結到『教育問題』來。

就這樣,我們覺得我們談論到的這些社會奇怪的現象可以歸類於教育問題。所以當教育部開放師資培育,而東海也成立了教育學程 (師資培育中心) 後,我們幾個畜研所的學生都申請研讀教育學程。畢竟,在外面說教育有問題,倒不如自己跳進來試圖改變它。

立志當個優秀的推銷員

當然啦,教育的範圍並不祇是學校教育而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都是教育的範疇,要改變教育問題並不一定要修習教育學程,從家庭、社會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改變教育狀況。

祇是我們那時沒有想到這麼多,單純的認為進入學校體系中,就可以提供一己之力讓社會發生一點點改變,所以就申請了。然而那時要申請教育學程可不容易,我們幾個朋友都是到了研三才申請上學程,到研四才能唸完學程。

為了讓自己能更有效的發揮功效,我參考不少推銷術的書籍。我認為老師與推銷員其實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我們總希望學生能夠接受我們的道德觀、學習我們想要讓他知道的知識,這不是與推銷員希望多賣一些產品給我們是一樣的嗎?所以我覺得去參考推銷手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我錯了,教師不是服務業,怎麼能與推銷員相比擬呢?但我還是一直抱持著這樣的念頭。尤其是 2008 年看到 Randy Pausch 教授的《最後一場演講》時,更加深了這個想法。

Randy 的大學指導教授 Andries Van Dam 對他說:

因為你超級擅長推銷,
任何公司雇用你之後都會把你當成業務員。
那麼,你為什麼不賣些更有價值的東西呢?
比方說……教育!
    -- Andries Van Dam 對 Randy Pausch 的勸導

我在畜研所唸的是肉產品加工,如果留在畜產界,未來大概就是賣賣貢丸、開發新口味香腸這樣。看到 Andries 教授把教師的推銷員身份講得這麼貼切,我非常高興之前把握了機會轉變為教師,來推銷更有價值的產品。

Steve Jobs 靠著:『你想要一輩子賣糖水,還是想要改變全世界?』這句話讓 John Sculley 離開百事可樂執行長的位置來加入蘋果電腦陣營。Andries 的:『你為什麼不賣些更有價值的東西呢?比方說……教育!』雖然沒有 Jobs 那麼強而有力,但也是一句很有力道的話語。

現在教師甄試越來越難,要讓有熱情的新血輪進入教育圈,我們就需要 Andries 這樣強而有力的話語來吸引新人加入我們的行列。

載舟與覆舟

不過事物有一體兩面,教育也不例外。社會學家對我們現今的教育制度就有許多的批評。其中一個批評就是教育制度不斷讓階級制度再複製,階級之間的不平等也一再的被再生產出來。

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其實常以為勞動市場的需求為依皈,市場需要什麼樣的工人,學校就教什麼樣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持續接收到:『你要這麼做,以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成為一個老闆嘉許的稱職員工』的訊息,不斷的將這些訊息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經由這樣的教育體制,我們一代代複製出乖巧的好員工,不會挑戰老闆的觀點,階級的複製於焉完成。

Bourdieu 提出的文化資本則是教育階級複製的另一個面向。當父母親擁有比較高的社經地位時,他們給予孩子的知識、技能、教育,都可以讓他的孩子,相較於沒有文化資本的孩子,取得社會上較高的地位。也就是說,一旦階級形成,取得上位階級的人就可以確保他們的孩子能繼續保留在這個階級中,向上流動的力量因而受到阻礙。

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經濟學家 Steven D. Levitt 的研究發現,父母親做了什麼對於學生的成就並沒有顯著影響。不論父母親嚴格或是寬鬆,孩子的學習成就沒有太大差別。

那麼有什麼什麼因素會真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成就與其後發展呢?Levitt 分析大量的數據後發現,父母親身份地位對孩子的影響比他們的教養方式影響來得顯著。Levitt 的研究支持了 Bourdieu 提出的文化資本理論。

教育祇有複製階級的這個問題嗎?肯.羅賓森爵士 (Sir Ken Robinson) 認為教育造成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學生失去了創意

學校教育是一個團體進行的活動,為了維持整個團體的運行,個別的需求 & 差異常常就被忽略掉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與整個體制不斷的磨合,逐漸順從了整個體制加諸個人的要求,自己的需求、創意漸漸被放棄,最後成為沒有創意的一群。

祇要觀察不同年級的學生,我們很難否認 Sir Ken Robinson 的指控。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創意十足,然後隨著年紀增長,他們的創意逐漸消失,因為學生們常會接受到:『你不要太有意見,聽話就對了。』的訊息,漸漸的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不過,對於這個指控我要說這可能不完全是學校教育的錯。觀察其他群居生活的生物也會有這樣的情況。甚至家裡的小貓小狗,在小時候好動、什麼都好奇的玩一下,但是長大後這些好奇心也就隨之消失,這可能也是生物保護自我的本能之一。

小時候在媽媽身邊,皮一點沒關係,跌倒了、受傷了,有媽媽照顧;長大後如果還是一樣皮,可能就要喪命了。所以演化偏好讓生物長大後失去好奇心與創意。我認為人類的學生越大越沒創意有一部份要歸咎於人類的生物性。)

雖然教育制度受到了社會學家的批評,以及有學校扼殺創意的指控,但撇開這些不談,我還是覺得教育是具有價值,值得投身其中的一個領域。我們祇要看看美國近 45 年來的改變就知道教育的力量有多巨大了。

~未完待續~

Technorati : ,

2011/11/25

二一制度確實該取消

今天有個新聞是台師大取消了雙二一制度,以後再也不以成績將學生退學。有人罵說這是在大量製造 22 K 的廉價勞工,不過我有不同的想法。

引一篇我在 2000 年發表在東海大度山之戀 BBS 的文章來做說明好了 (其實我當時寫了不少篇相關文章,現在祇剩下這一篇找得到):

====舊文引用開始====

發信人 Yukie (探求生命映象的繽紛), 信區: Campus
標 題 Re: 大教室重要?師資重要? (轉載)
發信站 大度山之戀 (Sun Aug 13 03:23:06 2000) , 站內信件

我認為應該要求學校取消 1/2 制度,甚至要求教育部取消修業年限。

每個人在求學過程中有不同的境遇,今天這位企管四下被退學的同學或許是本身不用功,但也有可能是他對於四下的課程吸收能力較差,甚至有可能是他家境不好,需要半工半讀,以至於無力在課業上花費太多心力所造成的。我們最好不要太武斷的說他學習方法需要加強,因為我們不是他。

但是不管是什麼原因,學校是否有資格因為一個學生被當了 1/2 的學分而褫奪其讀書的權力?學校應該是一個教育的機構,學生被當了,代表他還需要再重新學習,而不是被一腳踢出校門。取消 1/2 制度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再學習他學得不夠好的科目。而教授也不必因為人情壓力 (教授,我要被 1/2 了,你讓我過好不好) 做出放水的行為。反而因為不必擔心學生被 1/2 ,教授可以更加嚴格的給分。

有人說取消 1/2 制度會讓學生更怠惰,但真是這樣嗎?大部份的學生還是希望能夠四年就唸完大學吧?有差嗎?需要因為一些學生的怠惰,否定了大部份學生求學的機會嗎?而且取消 1/2 制度,教授如果更嚴格了,學生會怠惰嗎?

但是取消 1/2 制度,甚至取消修業年限,可以讓一些半工半讀的同學有機會修完大學學位。這才是一個『教育』機構所應該做的:讓大家都有機會學習

====舊文引用結束====

國外常有學生半工半讀,花了十幾、二十年時間才終於修完課程,從大學畢業。在我們目前的學制下,這種長期學習模式是很難得見到的 (除非去上社區大學、空中大學)。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有兵役問題,所以嚴格限制修業年限;另一方面是我們還有二一制度,來把不及格的學生剔除於學習之外。

現在頂尖大學首次取消二一制度,我們的成人教育總算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之後若全面改為募兵制,我希望能將修業年限也取消,讓每個人都能持續的學習,而不需要強求一定要在短短的六年內拿到大學文憑。

『如果有學生一直賴在學校裡不畢業、不出來工作怎麼辦?』

喔,這不應該是學校設立修業年限的理由,家長應該要自己要求子弟好好學習,而不是把這個責任丟給學校。而且也不應該為了這一些人限制更多人的學習機會。

因此對於台師大取消二一制度的舉動,我覺得這是很棒,也應該獲得大家支持的一件事。:)

Technorati : , , ,

用科學方法做調查

去年的 9 月 11 日,我在生物趴辣客 I 上遇到米蘭老師並與他聊了幾句話。那幾句話讓我重新思考『學生物有什麼用』這個問題,並開始嘗試在課程中融入科學方法的教學。

不過,要在課程中融入科學方法教學並不是那麼直覺。國中生物課本中,『科學方法』祇是第一章的一個小節,其後的章節通常直接給答案,告訴學生某某科學家的發現 (比方虎克觀察軟木塞切片,發現了細胞),而沒告訴學生這些科學家為什麼這樣做?

所以學生不瞭解科學家的設問 & 驗證過程,祇知道這些科學家最後的結果。在這樣的課程中,『科學方法』要怎麼教,這就是一個大問題。

月鈴提出了一些做法,阿簡也嘗試著讓學生知道『科學方法』並不是祇有科學家才需要瞭解,從『如何驗證淋雨會禿頭?』到『學校的座號是怎麼安排的?』都可以應用到科學方法。月鈴 & 阿簡提出的這些教學策略自然都成為我教學時的參考。

10 月 20 日到關渡自然公園研習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推廣教育中也融合了科學方法的訓練,這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方式。原本我計畫在趴辣客四講賓果遊戲,當場決定丟掉我自己的東西,改為介紹關渡自然公園的課程。

地形勘查

10 月 20 日,飄著雨絲的天氣,我們來到了關渡自然公園 (因為到北部研習,懶得背相機上去,所以用手機隨手拍幾張而已)。

關渡自然公園
圖、關渡自然公園

目前關渡自然公園是由台北鳥會負責營運,有些課程設計的還不錯。當天安排我們做的是水生昆蟲的調查,但在調查水生昆蟲前,我們得先去勘查地形。

我們這一組安排的地點比較遠,扣除來回的時間,其實祇有 5 分鐘可以勘查地形。所以一到安排的地點,我們相機拿起來先拍再說,拍完各個點就時間到,收工回家。

這不叫勘查地形啦,這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旅遊模式啊!!^^a

泥土鳥巢造景
圖、泥土鳥巢造景

回到研習場地,我們每人拿到一張 A4 紙,要我們把剛剛勘查結果畫出來。原本是要求我們每個人畫一部份,之後再拼湊成一大張。在台南大橋國小服務的陳藝珍老師說:『不用了,我來負責畫就好。把我們這一組的 8 張紙排好,我來畫。』然後就看到她拿起粉臘筆,不打草稿直接下筆,幾分鐘之內就畫好了我們這組的勘查圖。

原來,她除了是自然老師之外,還是視覺藝術老師,真是失敬失敬。

陳藝珍老師畫的勘查圖
圖、陳藝珍老師畫的勘查圖

之後各組將各自的勘查圖貼在牆上,並上台報告勘查時發現的重點。有的組別勘查的好詳細:『我們這一組勘查的地點挺水植物種類多,我們記錄到 ○○○ 3 棵、××× 5 棵……』

至於我們這一組……根本沒注意到這些,匆忙的拍了幾張照片就拔營回程了,什麼也沒勘查到……,上台報告時就祇能『嘿嘿嘿』,真是不好意思。

各組報告勘查重點
圖、各組報告勘查重點

報告完勘查結果,工作人員拿出採集網、分類盤等採集工具分給各組,大家準備出發去撈水生昆蟲了。到這裡,這個課程都像是在玩,感覺不出來有什麼特別之處。

喔,慢著,她們又發了一張很奇怪,沒人看得懂的學習單。這張學習單的開頭是這樣子的:

題目:
南池        的地方水生動物較多,
還是        的地方水生動物較多?

假設:

ㄟ,這是要做什麼啊?完全搞不懂耶!要經過工作人員的解說,才知道這張學習單的作用。

科學方法做調查

剛剛各組不是去做勘查,而且畫圖、上台分享過了嗎?。現在這張學習單的目的就是要各組從剛剛勘查的地點中找出一個問題來研究。我們這一組勘查的地方叫『南池』,所以學習單也是以南池為主,其他組的學習單就地名部份不同,其他內容相同。

我們討論了一下,決定以『水生植物多寡』做為我們探究的操作變因,所以我們要調查的內容就成為:

題目:
南池  水生植物多  的地方水生動物較多,
還是  水生植物少  的地方水生動物較多?

有的組別以『有無日照』做為操作變因、有的以『水生植物種類多寡』為研究變因,變因不同,研究的題目就隨之不同,一下子就變得有趣了。

有了想要探討的題目之後,我們還得有假設,屆時將以調查的結果來驗證 (或否證) 假設。我們討論後,認為水生植物多的地方可以提供比較多的食物,因此這個地方的水生昆蟲量會比較多。所以我們的假設就定調如下:

假設:
水生植物多的地方水生昆蟲多

我看著這一張學習單,覺得真是棒透了。之前帶著學生做採集時,學生大概都祇是當作出去玩,不知道要先有個想解答的題目 & 假設後再出去採集。這不能怪學生,因為他們的老師,我,並沒有教導他們要這麼做。

當然我內心會有一些假設,但是沒有將這些假設顯性化,學生無法理解我內心的假設啊。而且這些假設是我的,不是學生主動發想產生,所以這樣的採集活動變成在玩也就不意外。現在有了要解答的問題,出去採集就有了目的,比較不會變成無目標的活動。

採集活動

有了目標就出去採集了。採集過程手忙腳亂,沒時間拍照。祇是,讓我們很訝異的是,採集的結果與我們的假設完全不符合。別組一下網就撈到幾十隻水中昆蟲,我撈了好幾次都槓龜。整組最後才撈到 14 隻,比別人一次下網的數量還少。

既然與假說不符,當然要棄卻假說,重新擬定假說、重新採集。不過時間不允許,這個部份就沒辦法進行了。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採集的結果與別組差異太大,可能已經是這個地方受到了破壞,而不單純是假說錯誤而已。

關渡自然公園的人員看到我們的結果也說要再去詳細調查一下,看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紀錄與檢討

回到研習場地,大家開始紀錄剛剛採集到的昆蟲。馬哈哈 (陳聖杰老師) 說他已經很多年沒有點圖了,想要懷念一下大學時點圖的回憶,坐下來開始努力的點起圖來。

馬哈哈點圖中
圖、馬哈哈點圖中

底下這就是馬哈哈紀錄的結果。

馬哈哈的點圖成品
圖、馬哈哈的點圖成品

我懶得慢慢點圖了,勾勒幾下,就算是把我抓到的牙蟲畫好了。:P

牙蟲
圖、牙蟲

之後把畫的圖再貼到地形勘查圖上,表示下網採集的地點 & 採集到的昆蟲種類。

採集地點 & 採集到的昆蟲種類示意圖
圖、採集地點 & 採集到的昆蟲種類示意圖

這次去關渡自然公園的研習,也許認識了一些水生昆蟲、水生植物,不過我覺得那都不是重點,因為大部份我現在都忘了,就像前面馬哈哈畫的那隻昆蟲,我一時也想不起來是什麼名字了,但是學習到如何利用科學方法來做調查卻是意料之外的大收獲。

這個教學方式可以應用在任何需要採集的場合,讓學生實際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探索,不再把科學方法當作是自然課本第一章裡一個考過就可以忘掉的單元。好棒的收獲啊!

附註:

  • 喜青說他們在東眼山環境教育中心做非正規教育時也都是利用這樣的方式規畫課程的。
  • 一篇文章把研習心得 & 生物趴辣客四的作業解決掉,賺到。:P

Technorati : , ,

2011/11/14

讓資料更容易解讀的 Gapminder

Hans Rosling 是瑞典公衛系教授,他開發一套叫做 Gapminder 的軟體,可以把各國的長期統計資料轉化為美麗的動態圖表。

平常看統計數字時,最害怕的就是難以找到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中隱含的意義,但是 Gapminder 將資料依年份轉換為可見的圖表,而且同時呈現不同國家的資料,方便我們比較、解釋。看看 Hans Rosling 的演講 & 他如何利用 Gapminder 進行演示就知道這套軟體強悍之處了。

好消息是,Gapminder 是免費使用的軟體,祇要從它的網站下載安裝,就能夠使用 Gapminder 內附的資料,發掘相關的問題。

Gapminder 相關訊息

網站:www.gapminder.org
用途:統計圖表

Gapminder 安裝

連上 Gapminder 的網站可以看到 Hans Rosling 教授用他的背影歡迎我們的到來……點選 Downloads 就可以進入 Gapminder 的下載、安裝頁面。

進入 Gapminder Downloads 頁面
圖、進入 Gapminder Downloads 頁面

在下載頁面中,點選 『Click here to learn more & install』選項就可以開始進行安裝。

點擊安裝連結
圖、點擊安裝連結

在接下來的畫面點擊『Install Now』再一次確認現在就要安裝 Gapminder。

立即安裝 Gapminder
圖、立即安裝 Gapminder

不過安裝 Gapminder 之前,必須先裝好 Adobe AIR。如果之前沒有裝過,則會出現一個小小的畫面詢問我們是不是要安裝 Adobe AIR?不裝不行啊,所以當然就點選『是』,先行安裝 Adobo AIR。

安裝 Adobo AIR
圖、安裝 Adobo AIR

Adobo AIR 裝好後,會自動進入下一步,準備進行 Gapminder 的安裝。

準備安裝 Gapminder
圖、準備安裝 Gapminder

又要再確認一次……安裝吧!安裝吧!不要再問我了。

確認安裝 Gapminder
圖、確認安裝 Gapminder

接著選擇要把程式安裝到哪個地方去,如果沒有特殊需求的話,選擇內定值就可以了。

選擇程式的安裝位置
圖、選擇程式的安裝位置

設定好安裝位置後,祇要再同意使用條款,就可以正式安裝 Gapminder 了。

同意 Gapminder 的使用條款
圖、同意 Gapminder 的使用條款

開始使用 Gapminder

Gapminder 並不龐大,一兩分鐘之內就可以安裝完成。裝好第一次使用時,會出現一個歡迎畫面,按一下畫面上的 Start 按鈕即可使用 Gapminder。

開始使用 Gapminder
圖、開始使用 Gapminder

Gapminder 內附各國歷年統計資料,要以圖表觀看這些統計資料的話,選擇 Open Gapminder World 選項就可以開啟圖表視窗。

開啟統計圖表
圖、開啟統計圖表

開啟統計圖表後,可以看到許多小泡泡在畫面中。這每一個小泡泡代表一個國家,泡泡的大小則與該國總人口有關。如果好奇某個泡泡到底有多少人的話,右下角有個小小的比例尺可以參考 (也可以在 Map 畫面觀看各國人口成長。)

因為 Gapminder 用的是長期追蹤資料庫,所以它的統計數字都有多年數據。點擊左下角 Play,就能以動態方式呈現歷年的資料變化。

Gapminder 的泡泡統計圖表
圖、Gapminder 的泡泡統計圖表

識字率與人均 GDP 是否有相關性?

Gapminder 含有各式各樣的統計數字,無聊的話可以拿不同的數字畫圖表,也是一件滿有趣的事。當然這不能做為『因果關係』的推論,但是可以看看不同組資料間是否具有相關性。

比方說,我很想知道國民識字率與該國人均 GDP 是否具有相關,所以我就從 Gapminder 內附數據中找出這兩類資料畫圖表。

首先,我在 X 軸選擇 Education ==> Literacy ==> 15 and above,查看 15 歲以上國民識字率的統計資料。

X 軸選擇國民識字率
圖、X 軸選擇國民識字率

另外選擇 Economy ==> Income ==> GDP,將其設定為 Y 軸。

Y 軸選擇人均 GDP
圖、Y 軸選擇人均 GDP

接著按下 Play 後,就可以看到各國國民識字率與人均 GDP 的逐年變化。可以看得出來國民識字率越高,人均 GDP 也越高。

也許是國民教育程度提昇後,可以從事較高收入的工作,因而提高了 GDP;也可能是反過來,因為 GDP 的提昇,讓國民有辦法獲得更好的教育,而提昇其識字率。當然也有可能是某個我們未知的因素同時影響了這兩個觀察類別。因此 Gapminder 呈現的祇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

各國國民識字率與人均 GDP 歷年變化
圖、各國國民識字率與人均 GDP 歷年變化

如果對於某個國家特別有興趣,可以在右手邊的國家清單中進行勾選,這個國家的資料就會在畫面上留下軌跡,方便比較。

比方說,我們對隔壁國家有些興趣,想知道隔壁的變化,就在清單中勾選 China,它的軌跡就會保留下來,方便觀察。

設定中國為觀察對象
圖、設定中國為觀察對象

勾選好要觀察的對象後,按下 Play,泡泡的移動軌跡變得清晰易懂。明顯可知中國從 1982 年有資料記錄開始,國民識字率 & 人均 GDP 都呈現上揚趨勢。尤其 2000 年之後,中國的識字率 & 人均 GDP 均大幅上升。

保留變化的軌跡,方便觀察比較
圖、保留變化的軌跡,方便觀察比較

思考遊戲

因為 Gapminder 擁有多國、多年、多向度的資料,因此可以用來做為思考遊戲的工具。

比方說我在看各國每 10 萬人中謀殺者的比例時,發現 1990-1994 這幾年間,俄國的謀殺者上升為 1990 年之前的三倍,原本每 10 萬人祇有 10 個謀殺者,至 1994 年每 10 萬人有 31 人涉入謀殺。同一時間,新加坡每 10 萬人祇有 0.54 位謀殺者,相較之下,那一時期的俄國真的是動盪不安。

1994 年俄國行兇者是 1990 年的三倍
圖、1994 年俄國行兇者是 1990 年的三倍

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那個時期的蘇俄行兇者暴增三倍?數字已經告訴我們有這個結果了,但是原因呢?你有答案嗎?

Technorati : , , , , , ,

2011/11/09

從小處做起

之前從月鈴那邊聽過好幾次茂成主任的故事,知道他組法拉第車隊帶學生騎腳踏車長征,又帶著一群學生去綠島浮潛、登合歡山,對他佩服的不得了,今天總算有機會聽他說說自己的故事。

你可能會想,帶學生騎腳踏車出去又不是什麼值得說嘴的事,我也帶過啊。可是,如果是一次帶 100 個學生,一天騎 120 公里的路呢?那應該就很了不起了吧?喔,不,那應該是瘋子吧?

林茂成主任就是那樣的瘋子。

探索課程的四個主軸

茂成主任不是沒事帶著學生出外去踏青,帶學生浮潛、登山、腳踏車長征都是他設計的探索課程的一部份。這個探索課程有四個主軸:自然體驗、認識生態環境、合作學習,與服務學習。像單車環島探索 & 海洋生態體驗,這就是自然體驗的部份。

體驗過後,希望學生還能對於他們所接觸的生態環境有更深入的瞭解,所以要求學生研究該環境的地質、社會等資料,並且要能擔任解說員對其他人進行解說。

1969 年 Edgar dale 提出的學習金字塔 (Learning Pyramid) 理論告訴我們,當一個學生能把所學的內容對別人解說時,他對這項知識的記憶會特別深刻,遠高於閱讀、聽講等學習方式所能記憶的量。因此學生試圖把自己擁有的知識轉化、再解說給他人時,無形中加深了自己的學習。

學習金字塔 -- 學習二週後還記得的內容量
圖、學習金字塔 -- 學習二週後還記得的內容量

知識是拿來用的

茂成主任認為知識應該是拿來用的,因此他設計了定向尋寶、攻城 online等活動,讓學生應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破關,而且,在這個破關的過程中,學生必須以合作的方式進行。

我看到『定向尋寶』、『攻城 online』這樣的課程名稱時,很想舉手詢問茂成主任詳細的課程內容,但是後來還是忍住了,原因後述。

能力是用來幫助別人的

茂成主任除了認為知識應該拿來應用之外,他還覺得一個人所擁有的能力應該是用來幫助別人的。所以他組腳踏車隊,讓每一個學生學會組裝腳踏車,然後出隊至其他城市、鄉鎮時,就義務幫當地居民維修腳踏車,使學生有機會把自己所學用來服務他人。

看到茂成主任讓學生去幫忙修腳踏車,我就很佩服他設計課程的用心。我也曾經想過是不是讓學生去修個什麼東西?但是想不出來有什麼適合的。

子敏在《小太陽》中說他小時候曾學過修手錶、時鐘,那我們是不是也來讓學生試著修修看,順便學一下齒輪、發條等物理結構?結果現在的時鐘打開,裡面祇有一小塊 IC 板 & 電池盒,除非是沒電要換電池,那學生還有辦法幫忙;如果是那塊 IC 板壞了,你說學生怎麼有能力修呢?

收音機之類的產品也是相同的,電子類的產品學生都沒有能力修復,很難讓他們動手操作。所以想來想去,實在想不出個適當的物品讓學生動手學習。

腳踏車是學生能夠學習怎麼修理的物品之一,但是在現有的課程架構下要叫學生修腳踏車,學生會覺得你瘋了;茂成主任設計的課程為了讓學生出外探索學習,讓修腳踏車變成一個合理的課程內容。

要讓學生騎腳踏車出去,要教他們維修的方法,爆胎了、鍊條掉了該怎麼修,一一教導,讓學生可以解決自己在路上所面臨的問題;而學到的這些能力又可以用來幫助別人。茂成主任這一串環環相扣的課程,真是讓我佩服倍至。

不過,無論怎麼樣佩服茂成主任,他的課程已經建構的太龐大,我們無法把他的課程直接搬到自己學校套用。這個課程經過茂成主任年復一年逐漸修正,中間已經有許多決定課程成敗的 know how 是旁觀者無法瞭解的。外人直接拿來套用,到時候學生出了事,怎麼樣上了社會版頭條的都不知道 (所以我忍住沒問『定向課程』是做什麼用的,因為整個課程太龐大,祇知道這一兩個小課程並無助益)。

下課時,我跑過去跟茂成主任聊天:『主任,我實在對你設計的這個課程超佩服的。不過我想這樣完整的課程恐怕是讓多數老師望而卻步吧?大家恐怕都是想說:「天啊,這人怎麼這麼強?心臟這麼大顆?我做不到啦。」然後就放棄了。但是我很好奇當初是怎麼樣的契機讓你想要進行這樣的課程呢?最開始的時候是怎麼樣進行的?』

為高關懷學生設計課程

茂成主任笑一笑:『這個課程是我在當生教組長時開始的。當時我們學校有一些中輟的學生,還有一些因為家暴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高關懷學生,他們不喜歡來學校上課,來了也是讓許多老師頭痛的源頭,所以我就想到要把這些學生集中起來,帶到校外進行教學。一方面讓學生為了想要參加校外探索課程而願意來學校,一方面把這些學生帶離開學校,減輕學校教師們的困擾。

這樣的課程效果還不錯,學生都滿喜歡的,本來讓人頭痛的學生開始學習怎麼樣合作、相互幫助,所以後來我就試著把資優班的學生也納到課程裡面來。資優班的學生反應快,我們祇要從旁提點一下,之後他們可以分擔不少工作,而且他們也與高關懷的學生處得不錯。

最後我們把普通班的學生也納進來,讓有興趣的學生都有機會來參加探索課程。一直到現在,我們出去時都還有大約 1/3 的學生是高關懷學生。我們也在這幾年的課程中,慢慢找到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發揮能力的一些方式。』

茂成主任的這一番話真的讓我很訝異,我沒想到他的課程竟然是從高關懷學生開始,原本我以為他是從資優班學生開始做。這讓我想到《第 56 號教室的奇蹟》的雷夫老師。他說他的年薪是 42000 美金,但是每年花在自己班上的錢大約是 30 萬美金 (茂成主任補充:『對,這類的課程真的很燒錢,我們的探索課程一年也要燒掉 60~70 萬台幣,找支援就變得很重要。』)

從小處做起

這些錢有些是雷夫老師出書的版稅,有些是演講費,還有不少是捐款。當然一開始不會有那麼多的捐款,他也是先做比較小的課程,一年一年長期累積出名聲後,獲得更多的資源才能有這樣的成績。茂成主任從高關懷學生開始他的課程設計,經過七、八年的不斷的經營才有現在的樣貌。

祇看現今呈現出來的課程規模,會覺得那不是凡人如我所能擘畫;回頭看看最初的模樣,茂成主任的成果就不是那麼高不可攀了。

唸教育心理學的時候,會讀到關於『新手與老手』的差別。心理學家研究職業棋士,發現有經驗的棋士可以將一盤棋整個過程記下來重新『播放』一次,而新手棋士比較缺乏這樣的能力。

並不是有經驗的棋士記憶力變好,而是他們經驗足夠後,對各類型的下棋風格都有研究,可以依循著這些脈絡將整盤棋的棋譜背下來。如果是隨意擺放的棋子,因為沒有脈絡可循,這些有經驗的棋士的表現就與新手棋士差不多了。

針對有經驗的教授 & 新手教授的研究則發現,有經驗的教授做研究時解決問題的速度比較快,解決的手法也比較好。這是因為資歷較久的教授藉由往昔的經驗,可以猜想問題可能發生的原因並提出解決的方法。

茂成主任 & 宣安老師就像這些有經驗的棋士、有經驗的教授一樣,我們看到他們現在的成就都會被嚇到,覺得自己永遠也無法與之比擬 (我沒辦法弄出這麼大的課程;我不可能記下整副棋路;我不可能解決那些問題……),但其實祇要願意去做,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讓新人懼怕的老手。

找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設計一個課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想辦法去修正、擴增課程內涵,幾年後就算沒有像茂成主任那麼大的規模,也會比現在的自己好的多。沒有吃掉一隻大象,半頭總是有的啦!而且,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有茂成主任可以詢問,不用自己撞的滿頭包,真是太幸福了啊。

Technorat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