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5

科普 -- 宇宙波瀾

剛剛看到學校新進書單中有『宇宙波瀾』這一本書,一定要來推薦一下!!

先介紹一下作者戴森。

戴森是一位數學天才,後來轉行研究物理。他從英國數學系畢業 (牛津大學?忘了) 後,到美國研究物理。未滿一年時間,他的研究幾乎拿到了諾貝爾獎。

[@more@]

為什麼說『幾乎』?因為他的研究結合了理查‧費曼(沒錯,就是寫『費曼先生,別鬧了』的那個費曼)、湯川秀樹 (是這個名字嗎?忘了)等三人的研究,將三個人的研究重新詮釋,讓這三個人的研究得以被世人瞭解,這三人也因此得到諾貝爾獎。雖然戴森居功厥偉,但諾貝爾獎祇能頒給三人,而戴森的研究屬於整合型研究而非原創性研究,因此拿不到獎。但他的成就還是非常可怕,想想,他才研究物理不滿一年。

講這個,是讓大家瞭解戴森是一位天才,跟這本書其貫沒什麼很大的關係 :p。

宇宙波瀾這本書,看書名還以為是在討論宇宙的事物咧,但其實,並不是。這本書可以說是戴森的個人自傳。戴森本人是一個對於文學、哲學都有很深涉獵的人,他在書中討論一些科幻小說,比如說『門羅醫生之島』、『時間機器』等書,討論創作者的用意。『門羅醫生之島』後來有改編成電影『人魔島』,由方基墨所主演。

每一個與我一起去看這部片子的朋友都感覺內容十分噁心,讓他們一直想吐。但其實書本身的用意不在描寫各種噁心的怪物,而在於討論『人是否可以成為神,任意改造其他生物?』這一個嚴肅的課題。在分子生物學流行之後,這個議題相當受到重視,但是『門羅醫生之島』這一本小說並非現代的產物,它寫於十八世紀,那時作者就在討論這個議題,顯示出作者的深遂洞見。而我,就是在戴森的引導下才去接觸了這一本了不起的小說。

除了在戴森的書中接觸了一些科幻小說之外, Yeats 的詩:

But I, being poor, have only my dreams;
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 W.B. Yeats

我也是在戴森的書中才首次讀到。

他的書除了討論文學,也討論了科學史。他提到惡名昭彰的美國氫彈之父泰勒與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之間的官司,也提到泰勒有天拜訪他,卻無人在家,泰勒就在戴森家中獨自彈奏鋼琴等待主人回家。種種科學史軼事,讓戴森的書除了知識性,也具有可讀性。(前一陣子看『巫毒科學』這一本書,作者批評泰勒祇有與天才 -- 如戴森 -- 共事時才有生產力,其他時間泰勒祇是一個狂想家)。

這本書,我第一次讀是在近十年前了。十年來,我的書一箱箱的送人、捐給社團、學校、或是帶回新營的家堆積,但是宇宙波瀾這一本書一直放在我的書櫃中捨不得送人。

讀了戴森的書,之後,我又陸續讀了其他科學家的書。不論是物理學家戴森、費曼;或是生物學家 E.O. Wilson、道金斯、G. 威廉斯、古爾德、戴蒙、瑞德里、麥爾;或是行為心理學家史金納……,他們的書都顯示出非常良好的哲學、文學修養。史諾所提到的『兩種文化之間的鴻溝』並不在他們身上出現。

但是,讀社會科學家的書的時候,即使是社會學家涂爾幹、憲法學者 Judith Baer (美國史上第一位,好像也是到目前為止惟一的一位女性大法官)……他們都非常缺乏對科學的瞭解。我有一陣子對女性主義滿有興趣,閱讀了一些女性主義的書,但越來越看不下去。因為女性主義學者普遍對於科學缺乏基本的瞭解,她們提到的一些理論都屬於臆測的、證據不充份的,甚至很有可能早就被生物證據駁倒了,但是她們因為對科學不瞭解,所以這些根本不適合的理論還在傳誦中。

比方說目前最常見的錯誤理論就是『性別是環境塑造的,而非天生的』。女性主義學者常以一位變性人為例:他小時候不小心被切掉陰莖,因此醫生幫他做人工陰道,從小就以女孩子被撫養。女性主義學者說,他也這樣長大了,所以性別是環境塑造的。但女性主義學者不知道的是,他長大之後總覺得自己與『女性身份』格格不入,在與精神科醫生談過數次後,他的父母親才告訴他小時候做變性手術的事。當他知道自己原本是男性的這件事後,他馬上又重做了一次手術變回男性。因此,性別可能不是環境能任意塑造的,而是受到天性許多的限制。如果對科學研究有瞭解,這個性別迷思就不會一直傳誦至今。

講了這麼多題外話,祇是想說,大家可以嘗試閱讀一些科學家的著作,而戴森的宇宙波瀾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因為它屬於個人自傳,因而淺顯易讀,但又可以獲得許多知識,所以非常適合對非科學本科的人當作接觸科學的第一本書!!

Technorati : , ,

3 則留言:

  1. Judith Baer不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

    回覆刪除
  2. Sex & Gender一般說來具有不同的意義,一個基本的理解是「生理性別可能天生,但是社會性別gender是後天決定」,如果你對於女性主義研究真的有多瞭解,你對於女性主義的迷思也不會維持至今。

    回覆刪除
  3. 匿名:

    謝謝您的指教。

    我在文章中提到的『性別』指的就是 Gender。

    這個個案從小一直以為自己是女孩,也一直被當作是女孩養育,所以後天給予的是『女性』的性別認同。

    但是,即便是這樣一、二十年的女性性別認同教育,仍然抵不過他天生的 sex 趨性。他無法忍受他是『女性』的狀況,而回復為『男性』。

    再觀察許多還在襁褓時期、嬰兒時期的孩子,我很難接受女性主義所說:『Gender 是後天養成的』。

    當然了,就如您所說,我對女性主義一點也不瞭解,所以還是謝謝您的指教。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