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內仔細尋找一下,多少可以看到一些解說牌。
比方說植物樹幹上可能就掛著這棵植物的名稱,那就是解說牌;或是在生態池旁邊立著一個牌子,說明裡面養著的魚種,那也是解說牌。解說牌使用的如此廣泛,要說沒看過它,還真有點難度。
解說牌解說了什麼?
校園內的解說牌大抵都放一張相片,列出相片中生物的名稱、學名、科別,再加上一兩行簡短的特徵描述,就沒其他的內容了。比方說在紅尾伯勞固定出現的地點,可能會放一張紅尾伯勞的解說牌,其內容如下:
圖、簡單的解說牌示例 (紅尾伯勞)
你說:『哎啊,明明紅尾伯勞有很多可以介紹的啊,怎麼才寫那麼一點點?這樣看到解說牌的人除了知道有這種生物之外,對牠還是一無所知嘛。而且這樣祇有名字的解說牌,看了就忘了,可以說是沒什麼用處耶。我覺得要介紹紅尾伯勞,就要連鳥仔踏一併介紹,這樣才能對紅尾伯勞有深入一些的認識。』
好,那我們就來修改我們的解說牌,把紅尾伯勞一些比較重要的特徵與生態習性都寫進來。修改的結果如下方:
圖、詳盡的解說牌示例 (紅尾伯勞)
修改之後資訊豐富多了,不但讓大家知道怎麼分辨紅尾伯勞的公母,還傳遞了生態保育的觀念。
不過這樣子的修改卻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因為內容太多,要在一個小小的解說牌中放入這些資訊,字體必須變得很小,結果造成多數人無法閱讀。
除非,你把解說牌做的很大……
解說牌的其他不足處
除了因為版面的限制讓解說牌無法容納太多訊息之外,解說牌的資料難以更新,並且還有不易延伸學習的問題。
比如我們在外面看到紅尾伯勞的解說牌,覺得這種鳥類還挺有意思的,打算回家上網查詢牠的資料繼續學習,結果發現:『ㄟ,今天看到的那種鳥類叫什麼來著?哎啊,忘記牠的名字了,這樣沒辦法查資料了啦。』
因為許多人沒有隨身攜帶紙筆的習慣,閱讀解說牌時沒法將有興趣的內容抄寫下來,回家後要再繼續查詢相關資料時就會有困難。所以,解說牌除了沒辦法解說太多內容之外,還不利於延伸學習,這真的是它的致命傷。
幸虧 QR Code 的出現帶來了一些改變的契機。
QR Code 帶來的改變
前一篇文章提到可以將網址或文字訊息隱藏於 QR Code 之中,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性,先建立一個紅尾伯勞的網頁,將網頁網址編碼成 QR Code 粘貼在解說牌,有心進行延伸學習的人就可以藉著 QR Code 獲得更多的訊息。
如果覺得自己建立網頁很累、很麻煩的話,其實也可以利用維基百科上的資料。
將維基百科的網址做成 QR Code,使用者祇要利用智慧型手機掃瞄一下 QR Code 就可以連上維基百科閱讀相關內容。這樣一來可以增加解說牌的內容豐富度,又不會增加太多工作負擔。
圖、在解說牌添加 QR Code 擴展學習向度
當然,自建網頁可以擁有比較大的自由度,針對紅尾伯勞這類候鳥,自建網頁可以記錄牠每年在校園中出現的期間,久了就是一個生態觀察記錄網站。但這需要有興趣的人去經常維護才行,如果找不到適當人選,就使用維基百科吧。
所需設備
要利用 QR Code 延伸解說牌的內容,使用者必須擁有智慧型手機 (或是具有攝影機的電腦,比方說 iPad2 ),攝影機的畫素不必很好,祇要是 30 萬畫素以上的攝影機就可以做為 QR Code 的掃瞄器。
目前智慧型手機的相機都號稱百萬畫素了,所以這並不是問題。
QR Code 沒有解決的問題
擁有智慧型手機,我們可以利用 QR Code 擴展生態解說牌的學習內容,但是這恰巧也是 QR Code 的一個限制。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智慧型手機,對於還在使用傳統手機的人而言,QR Code 就是一個無用的訊息。
國際數據資訊 (IDC) 的調查發現,智慧型手機已經佔台灣 2011 第一季手機出貨量的 44%,顯示智慧型手機雖然成長快速,但是今年第一季購買手機的人之中還有 56% 選擇了傳統手機,更不說前幾年傳統手機的出貨量更高,所以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其實都還是人群中的少數。
除了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人無法使用 QR Code 之外,另一群人可能擁有智慧型手機卻也無法使用。
哪一群人?中小學學生。
中小學學生在學校是不能使用手機的,中小學校園內的生態解說牌即便附加了 QR Code,它的利用性也不會太高,大概就祇能提供校外人士使用。
不過還好 QR Code 的製作很簡單 (如果祇引用維基百科的資料),雖然現時能夠從 QR Code 獲得延伸學習的人還不多,但我們大可將解說牌上都先附加 QR Code,等待人們日後再來體會我們的體貼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