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2

安全的應用資訊科技

前一陣子收到公文,要求教導家長及社區民眾使用瀏覽器觀看學校首頁、進行簡單的電腦應用。我想了想,雖然一次的研習就可以達到公文中的要求,但那是不夠的。

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藉由研習縮短數位學習落差,所以要教導家長們進行最基本的電腦應用。但是針對沒有電腦使用經驗的家長,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知道如何防止傷害。

2007/11/14

給實習老師與師培生的建議 (二)

考教甄時,如果能夠過通第一關進入複試,就要進行試教。你可能要問:『試教的範圍是什麼?怎樣決定試教的章節呢? 』

各縣市的做法其實大同小異,試教前 30 分鐘,會要求你抽取試教的題目。抽出來的題目祇有章次 (Chapter),至於要教這一章中的哪一節次 (Section) 就由試教者自行選擇

比方說,國文老師抽到的範圍可能是『第一冊第二課:夏夜』,然後要教夏夜這一課的哪個範圍就隨意展現了。有些老師可能想要教詞彙的部份;有些老師認為夏夜中用了許多的比喻法,所以想要針對『比喻法』教學;有的老師可能認為要將夏夜的作者做一番介紹,這樣都是 OK 的,因為決定的是章次,而節次任意發揮。

我考的那一年,我抽到的題目是『生物的恆定』。

生物的恆定有很多,如血糖的恆定、水分的恆定等。我當時決定教『溫度的恆定』,所以一上台就說:『哇,今天好熱,坐在窗戶兩旁的同學,請幫忙把窗戶打開吧!!喔,實在是太熱了,真希望學校能夠裝冷氣……』由此帶入溫度恆定的教學。反正沒人限制我要教哪個 section,我就選一個 15 分鐘能完整教完的部份進行我的試教。

試教的時間安排

之前我曾寫過一篇試教的 15 分鐘如何安排時間呢?這邊稍微提一下。

15 分鐘的試教可以安排:30 秒引起動機、2-3 分鐘聯結舊有經驗、9-10 分鐘課程教學,最後花 2 分鐘時間複習並交待課後作業。

在課程教學的那 9-10 分鐘,祇需要講 1 ~ 2 個概念就好了,不要貪多講了一堆,結果學生都聽不懂。好好的將你要講的概念清清楚楚的表達出來,讓學生能夠明白這 1、2 個概念,這樣就夠了。

雖然講的內容不需要多,但是內容要有邏輯順序,不要跳來跳去、天外飛來好幾筆。你的每一分鐘教學都要有關聯性,如果有一個活動與前幾分鐘的教學沒有關聯,那寧可捨棄這個教學活動。

看過很多實習教師的試教,總是可以發現有人在教學內容中硬塞入一個毫不相關的教學活動。可能是他對這個教學活動非常喜歡吧,不放進去不甘心。但硬塞無關的教學活動不但不能加分,還會讓評審覺得你的課程設計能力有問題,因而被扣分。

除了教學不連貫外,有些實習老師 -- 尤其是國文科的實習老師,在準備教學的時候很容易失焦。怎麼說呢?

讓教學聚焦在課文內容

比方說試教『夏夜』這一課,常有實習教師就說:『上個星期老師上到 XXX 這一段,還記得這一段用的是什麼寫作技巧嗎?對,就是比喻法。好,老師今天準備了一份學習單,上面有很多比喻法的例子……』然後就開始發學習單。

學習單上可能是瞎子摸象的故事:『這個瞎子就像是我們,大象就像我們所遇到的不熟悉的事物,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時,可能就像故事中的瞎子一樣,祇掌握了一部份的真相。它確實是真相,但祇是其中一部份…… bala bala』嗯,這一課瞎子摸象上的真好!!

咦?可是抽中的課程內容不是『夏夜』嗎?怎麼不知不覺間變成在教瞎子摸象了呢?

針對前述的狀況,我認為 (所以不一定是對的),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針對課文中的句子好好解釋比喻法:『在第二段,作者利用一個叫做比喻法的技巧,他沒有直接明說,但是用 XX 來比喻 ○○……』『下一段,哎啊,看起來有點眼熟喔!!你們看,作者又用了一次比喻法的技巧。有沒有哪位同學可以說說在這一段作者怎麼來描寫□□啊?他用什麼來比喻?……』

甚至,教完了比喻法之後,可以馬上做一點練習:『作者用夏夜裡飛舞的小燈籠描寫螢火蟲,那有沒有同學可以用其他的比喻來描述螢火蟲呢?喔,草叢間閃爍的摩斯密碼?不錯,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啊,水塘邊飛舞的無數熒熒鬼火?ㄟ,雖然螢火蟲也是跟鬼火一樣發出綠色的光亮沒錯,但是這樣聽起來有點可怕耶 ^^a 』……

我認為這樣子聚焦於課本的內容上,好好的詮釋課文、好好發揮,向評審老師證明你能夠抓住課程重心,也有能力設計教學活動,將這個部份做完美的解釋,讓學生聽懂,才是一個比較好的教學方式,千萬不要印了一大堆學習單,然後失焦了。

至於針對課本內容要怎麼教的生動、有趣、讓學生聽的懂,那就看各人在學科內容知識 (content knowledge, CK)、一般教學知識 (pedagogical knowledge,PK)、學科教學知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也就是常聽到的 PK, CK, PCK) 等方面的修為了。

擷取最精采的部份進行試教

因為試教沒有規定 section,所以實習老師可以針對每一個 chapter 選擇一個最有把握,可以教的最精采的 section 做準備,到時候抽到這個 chapter 時,就用你事前準備好的 section 應試。

可以想見,每個應試教師都是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部份來進行試教,所以不夠用心的人也很容易就被看出來

『最有把握的部份都祇能教這樣,其他部份可想而知。如果讓這個人考上,說不定還會分發到我們學校來,到時候我還要去幫他教的班級擦屁股。這種情形怎麼可以讓它發生?當掉當掉!!』

不過或許是大部份實習老師都很認真在準備試教,使得試教分數高低很難區分出來的關係吧,這幾年的試教有一個傾向,就是試教範圍逐漸偏重三年級下學期的課程。

一般狀況下,實習老師不太有機會接觸到三年級下學期的課程,所以考試傾向用大家比較不熟悉的三年級下學程課程進行試教,如果連這部份都可以教的很好,那一、二年級的課程就一定沒問題。

(大家對三年級下學期不熟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學校實習時,指導老師不太可能將三年級的班級放給實習老師教;另一方面是現在的實習祇有半年,大家為了能實習完就考教檢,多數都選擇上半年實習,因此實習老師對於三年級下學期的課程是非常生疏的。)

所以,大家在學校時,有機會就多向有任教三年級的老師請益,對三年級的課程多加瞭解,這絕對沒壞處。

好,你說你課程準備的很充份了,扣掉引起動機及複習,10 分鐘的課程邏輯性強、內容環環相扣,那還有沒有小技巧可以提昇一些分數?

還是有的啦!!

試教小技巧

首先你的試教要先規畫好板書的位置,整個試教就祇用到一個黑板,這樣才不會浪費無謂的時間在擦黑板上,可以讓教學較順暢。

其次,數、社、自這三科的教師應該做到不看課本也能上課的程度。這三個科目所教授的都是結構性知識,不論你使用的是哪一個版本,基本上內容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所以你應該已經將課本內容都背起來了才對,不用看課本也能上課。

不看課本的好處在於你與學生的眼神交會時間變長了,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另外,不用一隻手拿著課本,所以你兩手都空出來了,可以有比較多的肢體語言,豐富教學內容。因此我認為數、社、自三科教師不看課本是基本的要求。

語文科老師因為每年的課程都有變動,教學內容不易準備,所以比較沒這樣的要求。但還是希望能儘量減少拿著看本、看課本的次數,儘量將你的雙手空出來給學生。

最後,一點點小技巧,將手錶戴在你慣用的那隻手上。右撇子就將錶戴右手,左撇子就戴左手,這樣寫板書的時候就可以偷瞄一下時間還剩多少。利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將試教時間控制在 14:55 ~ 15:00 的時候結束 (我自己考試時是在說下課的同時鈴聲響起),在『時間掌握』這一項可以多拿一點分數。

其他,想到再說了!!:)

Technorati : , , , , , , , , , , , ,

2007/11/12

解放數位教學 -- 教學媒體 Moodle

我之前逛各校的 moodle 網頁,總是要輸入帳號、密碼才能登入,讓我對 moodle 的印象不佳,覺得這個系統太過封閉、不開放,我很不喜歡。

而且,因為有寫 blog 的習慣,三不五時就會將一些教學上的想法、教材給放到 blog 上來,實在想不出來有什麼誘因讓我棄 blog 就 moodle,所以前一陣子雖然架好 moodle 這個數位教材編輯系統,但一直不會想要在 moodle 中開設一個課程。

直到前一陣子聽育英的大雄主任演講,才發現一般學校架設的 moodle 總是需要帳號、密碼,採取封閉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編輯數位教材時,可能會引用到書籍、影片、音樂的關係。我們引用他人的資料當作個人使用是沒問題的,但是公開出來就可能被告,所以一般人利用 moodle 開設課程時總是不開放訪客參觀。

喔……是醬子的啊。

[@more@]

想想也是,自己在 blog 中寫的一些教學文章,總是會因為版權的問題,所以有許多內容不能放進來,需要圖片、影像時,就祇能自己想辦法自己去畫、去拍。如果在 moodle 中寫教材,反正祇有學生能夠登入,不公開給一般人,那麼就不用擔心版權的問題了。

後來我又想到一點是數位教學媒體 (如 Moodle) 比 blog 強的地方,那就是 moodle 可利用主題針對內容排序。

部落格的內容安排上,是以時間排序的,新的內容排在舊的內容之前,相鄰的兩篇文章之間,不一定是有相關的;即使以關鍵字 (tags)、文章分類來將文章做區分,但也祇能解決一部份的窘境。

比方說,我的生物教學文章雖然都放在『01 生物教學』這個分類之中,但點進去看,會發現許多文章混在一起,沒有次序性、相關性,要找個主題並不容易 (除非每隔一陣子我就寫一篇『XX 懶人包』,將相關文章整理起來)。

但是在 Moodle 這類數位教學媒體中,內設值就是以主題排列課程,所以我可以將關於消化的文章全都放在一起,依照邏輯順序排列 (不同於 blog 的以時間排列),讓學生可以依照邏輯順序一篇一篇讀下來。

哎啊,難怪 blog 盛行的時代,還是有 moodle 生存的餘地!!

後來,又發現 moodle 的測驗卷功能很棒,很容易就可以檢測出學生的迷思概念,這實在太棒了!我一定要好好的推廣一下 moodle。

最少最少,要集合六個生物老師的力量,將生物教材給編輯一份出來!!:) 每個人負責一部份,很快就可以編出來了吧?:) 而且數位教材可以用影片、圖片、聲音,又可以馬上做測驗檢測自己學習成效,這當做學生回家的輔導教材很棒啊!!絕對是課本所無法比擬的。

嗯,我要努力!! p(^^)q

Technorati : , , , , , ,

2007/11/06

卑懦的國王

行軍途中,亞爾斯蘭和那爾撒斯並肩騎著馬,向那爾撒斯請教王者之道。

「以前有一個勇敢的國王。」

那爾撒斯以這句話開頭。

那個國王有一次率領五萬名士兵遠征。在越過國境的雪山,持續不斷的戰爭之後,糧食告罄,士兵們因飢餓而受苦。國王看著士兵們痛苦的樣子流下了淚,便把自己的糧食分給了士兵們食用

「殿下,您對這個國王的行為有什麼看法?」

2007/11/05

集郵的科學 -- 生物學

雖然生物與物理、化學都被歸於『自然科學』之中,但是生物這一科與物理、化學其實有很大的不同。許多人對科學家的想像都是:『一個戴著眼鏡的男性,穿著白色的實驗衣,在實驗室中進行著各種複雜的實驗』,這樣的想像對於物理與化學科學家還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但要將這樣的想像套到生物學家身上恐怕就非常不合適了。

[@more@]

一直到近代生物科技興起之前,生物學家為了做研究,常常得蹲踞在草堆中忍受蚊蟲叮咬、或是頂著風吹日曬在野外觀察生物、收集標本,然後再將所觀察的資料、收集的標本帶回家做比較跟分析的工作。

例如提出『天擇說』的達爾文,他是在年輕的時候跟著英國一艘叫做『小獵犬號』的船出航,忍受著嚴重暈船、嘔吐的痛苦到世界各地收集了許多鳥類、蝴蝶、昆蟲、野獸的標本與化石,回到英國之後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整理、比對各個化石、標本之間的不同而發展出天擇學說。

一般的生物學家就是這樣常常弄得自己滿身髒臭,才能收集足夠的資料回家做研究。古生物學家 R. Fortey 在『當三葉蟲統治世界』這本書中很幽默地描述他的工作:

大部份的時間,我重複地用地質槌努力敲打堅硬的岩石,直到岩石碎成小堆,並露出三葉蟲。過去重刑犯常被迫做這種鑿石工作,直到後來才因為太不人道而廢止;我倒是愛極了這種工作。(Fortey, 2004)

想像你是一個生物學家,家中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標本及在野外畫的生物圖片,你必需比對各個標本、各種生物之間的異同,將這些異同點紀錄起來,並想辦法去解釋為什麼會有這些相似及相異點,你會發現你的工作方式與歷史學家工作的情況相當類似:

我國近百年來所發生的「革命」、「維新」、「變法」、「改革」或「改良」等形形式式的運動……時至今日這些「運動」仍然方興未艾,吾人試一翻閱中國近代史,一眼看去,真覺這是一筆令人難解的爛帳。不過我們今日如回頭仔細分析過去百年的史蹟,則又覺這筆爛帳之中似頗有線索可循。吾人如試把「同治中興」、「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抗戰」乃至中共的席捲大陸,與夫今日正在滋長中的「民主自由」運動等等連成一氣,作一個有系統的分析,我們便發現這些重要史蹟不是單獨發生的。相反的,它們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發生,層次分明的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總運動。( 唐德剛,1960。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各階段)

生物學家所做的研究就是要像唐德剛教授所說,想辦法將手中的資料『…連成一氣,作一個有系統的分析…』。所以,儘管我們將生物學歸入『自然科學』之中,但其實它與歷史研究的相似性比較高,有些生物學家更認為生物學就是一種找尋生物歷史的科學。

許多物理、化學領域的科學家覺得生物學家的研究方式非常沒有美感,物理學家拉塞福就嘲笑生物學根本與集郵沒有什麼差別,就是收集一大堆東西,然後比較每一張郵票上面的圖案一不一樣而已,但是生物學家不以為意,還是對集郵的科學樂此不彼。

瞭解了生物學家做研究的方式,我們可以知道生物學大部份知識均來自於實地的觀察、比較、分析與綜合整理,因此,想要學好生物學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效法生物學家,帶著筆、記事本,實際到住家附近的草地、田野對生物做觀察與紀錄。

你可以利用相機拍下畫面、用筆畫下你所看見的一切,或是將你所注意到的現象以文字記錄下來。當你實際觀察過螞蟻、蝴蝶、蚱蜢,並親自做過紀錄,你就會發現牠們真的如課本所說分為頭、胸、腹三節,並且都有六隻腳,而不會覺得記憶課本內容『昆蟲綱生物身體分節,具有六隻腳』是件痛苦的事了。

既然生物學是個集郵的科學,那麼,你要不要真的去集郵(收集標本)呢?我的建議是,現階段請各位同學不要採集任何標本。因為處理標本需要專門的技術,而且需要特別的空間貯存你所收集的標本,而這兩個條件多數同學均不具備。你所帶回家的昆蟲、樹木枝條如果不經過處理,過不久牠們就會長黴、腐壞,最後遭到丟棄的命運。就此而言,你除了破壞了自然環境,什麼也沒做到。

基於保護自然環境的原則,建議各位僅以紙、筆(或是相機) 做紀錄,保持你所觀察對象的原貌。許多自然觀察者奉行的信條:『除了足跡,什麼也不留;除了攝影,什麼也不取』也是值得各位恪守的信念。

Technorati : , ,

科普 -- 宇宙波瀾

剛剛看到學校新進書單中有『宇宙波瀾』這一本書,一定要來推薦一下!!

先介紹一下作者戴森。

戴森是一位數學天才,後來轉行研究物理。他從英國數學系畢業 (牛津大學?忘了) 後,到美國研究物理。未滿一年時間,他的研究幾乎拿到了諾貝爾獎。

[@more@]

為什麼說『幾乎』?因為他的研究結合了理查‧費曼(沒錯,就是寫『費曼先生,別鬧了』的那個費曼)、湯川秀樹 (是這個名字嗎?忘了)等三人的研究,將三個人的研究重新詮釋,讓這三個人的研究得以被世人瞭解,這三人也因此得到諾貝爾獎。雖然戴森居功厥偉,但諾貝爾獎祇能頒給三人,而戴森的研究屬於整合型研究而非原創性研究,因此拿不到獎。但他的成就還是非常可怕,想想,他才研究物理不滿一年。

講這個,是讓大家瞭解戴森是一位天才,跟這本書其貫沒什麼很大的關係 :p。

宇宙波瀾這本書,看書名還以為是在討論宇宙的事物咧,但其實,並不是。這本書可以說是戴森的個人自傳。戴森本人是一個對於文學、哲學都有很深涉獵的人,他在書中討論一些科幻小說,比如說『門羅醫生之島』、『時間機器』等書,討論創作者的用意。『門羅醫生之島』後來有改編成電影『人魔島』,由方基墨所主演。

每一個與我一起去看這部片子的朋友都感覺內容十分噁心,讓他們一直想吐。但其實書本身的用意不在描寫各種噁心的怪物,而在於討論『人是否可以成為神,任意改造其他生物?』這一個嚴肅的課題。在分子生物學流行之後,這個議題相當受到重視,但是『門羅醫生之島』這一本小說並非現代的產物,它寫於十八世紀,那時作者就在討論這個議題,顯示出作者的深遂洞見。而我,就是在戴森的引導下才去接觸了這一本了不起的小說。

除了在戴森的書中接觸了一些科幻小說之外, Yeats 的詩:

But I, being poor, have only my dreams;
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 W.B. Yeats

我也是在戴森的書中才首次讀到。

他的書除了討論文學,也討論了科學史。他提到惡名昭彰的美國氫彈之父泰勒與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之間的官司,也提到泰勒有天拜訪他,卻無人在家,泰勒就在戴森家中獨自彈奏鋼琴等待主人回家。種種科學史軼事,讓戴森的書除了知識性,也具有可讀性。(前一陣子看『巫毒科學』這一本書,作者批評泰勒祇有與天才 -- 如戴森 -- 共事時才有生產力,其他時間泰勒祇是一個狂想家)。

這本書,我第一次讀是在近十年前了。十年來,我的書一箱箱的送人、捐給社團、學校、或是帶回新營的家堆積,但是宇宙波瀾這一本書一直放在我的書櫃中捨不得送人。

讀了戴森的書,之後,我又陸續讀了其他科學家的書。不論是物理學家戴森、費曼;或是生物學家 E.O. Wilson、道金斯、G. 威廉斯、古爾德、戴蒙、瑞德里、麥爾;或是行為心理學家史金納……,他們的書都顯示出非常良好的哲學、文學修養。史諾所提到的『兩種文化之間的鴻溝』並不在他們身上出現。

但是,讀社會科學家的書的時候,即使是社會學家涂爾幹、憲法學者 Judith Baer (美國史上第一位,好像也是到目前為止惟一的一位女性大法官)……他們都非常缺乏對科學的瞭解。我有一陣子對女性主義滿有興趣,閱讀了一些女性主義的書,但越來越看不下去。因為女性主義學者普遍對於科學缺乏基本的瞭解,她們提到的一些理論都屬於臆測的、證據不充份的,甚至很有可能早就被生物證據駁倒了,但是她們因為對科學不瞭解,所以這些根本不適合的理論還在傳誦中。

比方說目前最常見的錯誤理論就是『性別是環境塑造的,而非天生的』。女性主義學者常以一位變性人為例:他小時候不小心被切掉陰莖,因此醫生幫他做人工陰道,從小就以女孩子被撫養。女性主義學者說,他也這樣長大了,所以性別是環境塑造的。但女性主義學者不知道的是,他長大之後總覺得自己與『女性身份』格格不入,在與精神科醫生談過數次後,他的父母親才告訴他小時候做變性手術的事。當他知道自己原本是男性的這件事後,他馬上又重做了一次手術變回男性。因此,性別可能不是環境能任意塑造的,而是受到天性許多的限制。如果對科學研究有瞭解,這個性別迷思就不會一直傳誦至今。

講了這麼多題外話,祇是想說,大家可以嘗試閱讀一些科學家的著作,而戴森的宇宙波瀾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因為它屬於個人自傳,因而淺顯易讀,但又可以獲得許多知識,所以非常適合對非科學本科的人當作接觸科學的第一本書!!

Technorati : , ,

2007/11/01

給實習老師與師培生的建議 (一)

前幾天,楊主任問我是不是可以對實習老師們分享一些實習經驗。這一向是我很樂意做的事,所以就答應了。

原本跟主任說我大概講 20 分鐘就好,結果一個不小心竟然講了 65 分鐘,如果不是中午要用餐,還真想繼續分享一些小小的心得。

那天我跟實習教師分享的心得如下:

教學上的問題要主動去請教其他老師

一般老師走過他人課室,即使發現有問題,也不會主動干涉別人教學。

不知道其他老師是怎麼樣的,但如果是我,我會覺得在那個當下如果走進教室去干涉,會造成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不信任。

『你看,你的教學方法連其他老師都不欣賞,所以你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你說的我們都不想聽!』

因此,我認為當下干涉教師的教學,將使得該教師日後的教學更加困難。

不過要事後說也很奇怪,因為想想,自己的教學好像也沒好到哪裡去,還要去指導別的老師教學,這太奇怪了,所以算了,不要去說這些事。

因為有上述的考量因素,所以我不曾干涉過他人的教學。其他前輩可能還有其他考量,不過無論考量的因素為何,實際的狀況就是一般教師很少干涉他人的教學。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手教師遇到教學上的困擾就必須自己主動向前輩求教。一般來說,前輩都很樂意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幫助我們克服所遭遇的困境,所以不用怕。如果你不開口求救,沒有人會來幫你的。

要懂的用眼睛去偷

用眼睛偷什麼?偷其他教師好的教學方法。

平常在辦公室內看看前輩如何備課。走過大家都稱讚的優秀教師的課堂時,多多注意一下這些老師是怎麼上課的?人家怎麼進行班級經營?怎麼引導學生學習?

即便是從教室外走過的短短數秒內,都能從這些老師身上學習到不少方法。更妙的是,回到自己的班上將這些方法應用在自己的課堂上完全不犯法!!不但不犯法,還能使學生及自己受益!

所以,儘量用眼睛去偷吧!!

不用急著參加各類研習

實習老師常常會很緊張,到處參加研習。在以前參加研習就會拿到一張研習條的年代,許多實習老師在實習階段參加的研習可以貼滿好幾張證明卡。

可是我要說,不用急著參加各類研習,要研習等到考上了再來吧。實習法規裡並沒有要求實習教師要參加多少時數的研習,所以你一場研習都沒參加過也是可以的。

有些師資培育機構可能會要求有多少研習時數才算實習及格,這是各校自行的規定,你就達到學校要求的低標就好。

我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實習是一生中難得可以長期進入其他老師的課室,好好觀察他人教學的一段時間,等到你考上正式教師之後,你會發現再也沒有這樣的特權去向其他老師學習了。

雖然當了正式教師之後,會有一些示範教學可以觀摩,但是『示範教學』畢竟有表演的成份在,不是那麼真實。而且也僅僅祇有一節課的時間,難以觀察到很細微的事件。

但在實習階段,你可以大大方方的長期進入一個教師的課室中,觀察他的授課方式、班級經營、危機處理、與學生的對談方式,與家長的溝通……等等你未來 30 年可能要面對的課題。

所以你應該好好把握住這一段短短的實習階段,好好的學習指導老師的方法 (通常能擔任指導老師的,都是在學校教學比較優秀的教師),這攸關你未來 30 年的幸福!!

而研習呢?當你當了正式教師之後,你會有參加不完的研習,一下子被派去參加領域巡迴輔導;一會兒又要去參加什麼輔導知能研習、救災研習、資安研習、自由軟體研習、校園安全研習……雜七雜八、亂七八糟的研習讓你去到會煩都有!!

所以,不需要在實習階段浪費難得的向前輩學習的機會,好好的守在你的指導教師身邊,好好的向他學習,這對你的未來一定有幫助,可以讓你的教師之道走起來比較順利些。研習就等日後再說吧!!

好好實習,不要留下壞名聲

教甄考上後會有一個教評會評審你是否可以進入該校服務。有些學校會當場打電話到原實習學校詢問你的實習表現,做為是否聘用你的評判標準之一。

所以,如果留下壞名聲,那就一切白做工了。

教檢需要注意事項

無經驗,無法建議。

教甄需要注意事項

先讀考古題,再看書:書永遠讀不完,不看考古題,那就是送死了。可以參考如何準備教師甄試這篇文章。

把自己當作自己的學生:教育科目並不是祇能用來考試,它教導你怎麼認識學生,怎麼讓學生有效的學習。

所以,把自己當作自己的學生,將教育理論應用在自己準備教甄的歷程上吧!!認知心理學的訊息處理模式就對於你讀教甄科目很有用處。

比方說,訊息處理模式告訴我們訊息要經過編碼才容易記憶,其中短期記憶以聲碼為主,長期記憶以意碼為主。

所以我們知道,讀書時不斷在口中復誦一段句子並不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為它祇停留在短期記憶區,過幾秒鐘就忘了 (除非你每隔一陣子就再複習一次。複習也可以讓訊息從短期記憶區進入長期記憶區)。

要能夠長期記憶,就必須把這段句子用有意義的方式記下來。而意碼最容易的就是利用聯想法來將訊息編碼。

像我讀到『學者豪斯 (House) 提出「途徑-目標導向」理論』時,心裡就想到一棟小房子,前面有一條蜿蜒的小路。這條小路是途徑,連接著目標,而目標是一棟 House。

經過這樣的編碼,這個理論及倡導者編進入了我的長期記憶區,想忘掉它都很難。所以,一定要好好應用教育理論,他可以讓你準備教甄時事半功倍。

Technorati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