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3

從相片你發現了什麼 -- 顛震立體圖

前天傍晚走到學校側門面對的中興街去拍照。原本計畫去拍 Mr. さかな 這家日本料理 (好吃,想到就流口水…… :p ),不過走到一半,看到廖迎晰工作室門口放了一座雕塑,忍不住停下來拍了一張。

廖迎晰工作室門口金屬雕塑
圖、廖迎晰工作室門口金屬雕塑

拍了之後發現畫面後面有張椅子,實在很礙眼,所以我移動一下位置,希望能避掉那張椅子。受限於現場,我東移西挪的再拍了一張之後發現狀況更糟,因為椅子沒避掉,反而又拍入了半朵花,畫面更雜亂……

被椅子 & 半朵花破壞畫面的金屬雕塑
圖、被椅子 & 半朵花破壞畫面的金屬雕塑

雖然拍了兩張不及格的相片,不過我倒是滿開心的,因為這兩張相片剛好可以用在生物課上。

為什麼可以應用在生物課上啊?嗯,你仔細看一下這兩張相片,有沒有發現什麼特別的地方?看不出來?那我將這兩張相片組合在一起,你再看一下。有沒有發現,雕塑變成立體的了?

立體的雕塑
圖、立體的雕塑

訊息傳遞與感覺的產生

不論是把兩張相片分別呈現,還是兩張相片同時呈現,眼睛接受到的訊號應該沒有任何差別。但是為什麼同時呈現的相片有立體感?不用說,秘密就在這兩張相片之中。:)

看一下這兩張相片,一張的角度在左邊,一張在右邊,而且兩張相片的拍攝距離並不遠,差不多就是我們兩隻眼睛之間的距離,所以這兩張相片所呈現的畫面就像是左右眼所看到的畫面了。

當我們把兩張相片快速切換,讓兩張相片的訊息短時間內先後進入大腦中,大腦誤以為這是同時來自左右眼的訊息,所以把傳入的訊號進行處理,讓我們產生立體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兩張相片同時呈現我們會看到立體圖片的秘密了。

我們學過,眼睛是光學受器,外界的光線變化刺激眼睛上的受器,並經由神經把這個訊號傳入腦中,再由大腦把訊息組合成為影像,從這個例子就可以印證之前上課的內容嘍。

另一個可以證明眼睛祇是受器,大腦才是產生感覺的地方的例子是 1960 年代,白內障手術剛被開發出來的時候發現的。

白內障手術開發出來後,有些出生後就有白內障的人接受手術,結果發現手術完後他們還是看不到任何東西。正確的說是他們有看到許多混雜的光線來回穿梭,但是那就像電視機斷訊時呈現的雜光畫面一樣,完全看不到任何有意義的畫面。

因為從小就患有白內障的人,大腦掌管視覺的那一部份完全沒有接受過光線訊息,因此當它真正接受到光線訊息時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訊息,無法把訊息組合成有意義的畫面。必須經過數年的練習,這些從小就患有白內障的人士的大腦才能將光線訊號組合成視覺。

言歸正傳,祇是從兩張拍失敗的相片卻可以發現這麼多有趣的事,你不覺得生物這門科學很有趣嗎?;)

參考連結:

Technorati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