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越有一些自己覺得:『哎,以前如果有人跟我說這些就好了』的體會。我將這些體會寫下來,希望能幫到你。
我目前想到的有四點,之後隨時補充。
- 成功沒有捷徑
- 彎枝效應
- 要有批判能力
- 複利效應
成功沒有捷徑
成功沒有捷徑,也沒有魔法。不會因為買一本講義、換一個老師就忽然讓成績一飛沖天。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提昇學習效率,但仍然需要長時間的累積。
小時候期待有哆啦 A 夢的記憶吐司幫忙讀書,或是希望煩心的事情醒來就自動消失,但這都是期待有個特別的捷徑、魔法來幫我處理自己不想碰的事。長大後才知道這都是不可能發生的,要解決問題,就祇能靠自己。
彎枝效應
要幫園藝植物塑型要趁它枝條還細的時候進行,等枝條變成碗口粗,要再進行彎枝處理已經很難了。
越早改變,越容易改變。吸毒吸到海洛英時,要戒已經很難了。
應用在學習上,就是學習是有黃金期的,錯過了黃金期,還是可以學,但是效果已經較差了。
要有批判能力
你要有批判能力 & 叛逆精神,不要別人說什麼就照單全收,最好能自己操作、實驗進行驗證。
但是,考慮到彎枝效應,學習方法可能沒時間讓你慢慢嘗試。尤其是考高中、升大學這一段期間,時間過得特別快。
這時候,我們祇能相信科學家研究的結果,依照科學家的建議進行學習。目前確定有效的學習方法祇有五個重點:
- 要在學習時間上安排一定的間隔:
少量多餐,把要學習的分量分散到較長的時間進行,一次學太多,忘得也多。
運動時大家都知道要慢慢鍛練,但學習時大家就想要不休息的一直衝下去,進行馬拉松式的學習,這樣子學習效果是差的,畢竟大腦跟肌肉一樣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要讓它有時間生長、改變,變強壯。 - 在不同的場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個內容
學習的時候我們重視遷移的能力,也就是希望能在其他場合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出來。但是學習遷移並不是那麼容易發生,更多時候是考試歸考試,生活歸生活,讀的知識平常一點也用不上。
在不同的場合進行學習,能夠刺激思考,與生活經驗進行聯結;切換學習場景提供多樣化的刺激,讓學習較有活性,也比較容易在日後產生學習遷移。 - 要經常進行測驗
要經常對自己進行測驗,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關的知識。
大家都不喜歡考試,但這邊的測驗不見得是要寫考卷,可以是把書闔上,看看自己能不能把內容複述出來,也可以是去教同學,看看是否能教會別人。
藉由複述、教其他人這些方式可以知道自己哪裡真的懂了,哪邊祇是裝懂。
看到自己答不出來、寫不出來、教不出來,或是誤會了原本的意思,就知道自己學的還不夠好、需要再加強的部份在哪裡。 - 要把新學到的知識和以前的知識建立連接
我們新學習的知識還在大腦的工作記憶區,如果短期間沒有再用到這個學知識,或是沒有對學習者產生意義,那麼大腦很快就會將這個新知識遺忘,騰出空間準備再學其他知識。
與舊知識進行聯結就是產生意義的一種方法,例如小時候看過乒乓球浮在電風扇前跳動著,卻不會被吹走;國中時學到白努力定律:『喔喔喔,原來我以前看到乒乓球不會被吹走是這個原理啊!』這樣就容易記得新學習的內容。 - 挑選難度適中的教材 (新知識佔 15.87%)
研究人工智慧的資訊科學家們利用資料訓練 AI 時,發現若提供的訓練資料中有 15.87% 是新資訊,其他 84.13% 為舊資料,這時 AI 的學習效率最好。
雖然在 AI 得到的最佳新舊資訊比例不見得能應用在人類身上,但我們從經驗上知道學習一個從未接觸過的領域是相當困難的,能有一些自己已知、熟知的內容,學習起來較為輕鬆容易。
如果學習的內容都是你已知的,那這份教材對你來說太簡單,你很快就會覺得無聊;如果學習的內容完全看不懂,像天書一樣,那就太難了,很容易受到打擊而放棄。
所以不論你想學什麼,記得為自己挑一份難度適中的教材。
複利效應
錢 & 知識都要及早投資,享受其帶來的複利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