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從月鈴那邊聽過好幾次茂成主任的故事,知道他組法拉第車隊帶學生騎腳踏車長征,又帶著一群學生去綠島浮潛、登合歡山,對他佩服的不得了,今天總算有機會聽他說說自己的故事。
你可能會想,帶學生騎腳踏車出去又不是什麼值得說嘴的事,我也帶過啊。可是,如果是一次帶 100 個學生,一天騎 120 公里的路呢?那應該就很了不起了吧?喔,不,那應該是瘋子吧?
林茂成主任就是那樣的瘋子。
探索課程的四個主軸
茂成主任不是沒事帶著學生出外去踏青,帶學生浮潛、登山、腳踏車長征都是他設計的探索課程的一部份。這個探索課程有四個主軸:自然體驗、認識生態環境、合作學習,與服務學習。像單車環島探索 & 海洋生態體驗,這就是自然體驗的部份。
體驗過後,希望學生還能對於他們所接觸的生態環境有更深入的瞭解,所以要求學生研究該環境的地質、社會等資料,並且要能擔任解說員對其他人進行解說。
1969 年 Edgar dale 提出的學習金字塔 (Learning Pyramid) 理論告訴我們,當一個學生能把所學的內容對別人解說時,他對這項知識的記憶會特別深刻,遠高於閱讀、聽講等學習方式所能記憶的量。因此學生試圖把自己擁有的知識轉化、再解說給他人時,無形中加深了自己的學習。
圖、學習金字塔 -- 學習二週後還記得的內容量
知識是拿來用的
茂成主任認為知識應該是拿來用的,因此他設計了定向尋寶、攻城 online等活動,讓學生應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破關,而且,在這個破關的過程中,學生必須以合作的方式進行。
我看到『定向尋寶』、『攻城 online』這樣的課程名稱時,很想舉手詢問茂成主任詳細的課程內容,但是後來還是忍住了,原因後述。
能力是用來幫助別人的
茂成主任除了認為知識應該拿來應用之外,他還覺得一個人所擁有的能力應該是用來幫助別人的。所以他組腳踏車隊,讓每一個學生學會組裝腳踏車,然後出隊至其他城市、鄉鎮時,就義務幫當地居民維修腳踏車,使學生有機會把自己所學用來服務他人。
看到茂成主任讓學生去幫忙修腳踏車,我就很佩服他設計課程的用心。我也曾經想過是不是讓學生去修個什麼東西?但是想不出來有什麼適合的。
子敏在《小太陽》中說他小時候曾學過修手錶、時鐘,那我們是不是也來讓學生試著修修看,順便學一下齒輪、發條等物理結構?結果現在的時鐘打開,裡面祇有一小塊 IC 板 & 電池盒,除非是沒電要換電池,那學生還有辦法幫忙;如果是那塊 IC 板壞了,你說學生怎麼有能力修呢?
收音機之類的產品也是相同的,電子類的產品學生都沒有能力修復,很難讓他們動手操作。所以想來想去,實在想不出個適當的物品讓學生動手學習。
腳踏車是學生能夠學習怎麼修理的物品之一,但是在現有的課程架構下要叫學生修腳踏車,學生會覺得你瘋了;茂成主任設計的課程為了讓學生出外探索學習,讓修腳踏車變成一個合理的課程內容。
要讓學生騎腳踏車出去,要教他們維修的方法,爆胎了、鍊條掉了該怎麼修,一一教導,讓學生可以解決自己在路上所面臨的問題;而學到的這些能力又可以用來幫助別人。茂成主任這一串環環相扣的課程,真是讓我佩服倍至。
不過,無論怎麼樣佩服茂成主任,他的課程已經建構的太龐大,我們無法把他的課程直接搬到自己學校套用。這個課程經過茂成主任年復一年逐漸修正,中間已經有許多決定課程成敗的 know how 是旁觀者無法瞭解的。外人直接拿來套用,到時候學生出了事,怎麼樣上了社會版頭條的都不知道 (所以我忍住沒問『定向課程』是做什麼用的,因為整個課程太龐大,祇知道這一兩個小課程並無助益)。
下課時,我跑過去跟茂成主任聊天:『主任,我實在對你設計的這個課程超佩服的。不過我想這樣完整的課程恐怕是讓多數老師望而卻步吧?大家恐怕都是想說:「天啊,這人怎麼這麼強?心臟這麼大顆?我做不到啦。」然後就放棄了。但是我很好奇當初是怎麼樣的契機讓你想要進行這樣的課程呢?最開始的時候是怎麼樣進行的?』
為高關懷學生設計課程
茂成主任笑一笑:『這個課程是我在當生教組長時開始的。當時我們學校有一些中輟的學生,還有一些因為家暴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高關懷學生,他們不喜歡來學校上課,來了也是讓許多老師頭痛的源頭,所以我就想到要把這些學生集中起來,帶到校外進行教學。一方面讓學生為了想要參加校外探索課程而願意來學校,一方面把這些學生帶離開學校,減輕學校教師們的困擾。
這樣的課程效果還不錯,學生都滿喜歡的,本來讓人頭痛的學生開始學習怎麼樣合作、相互幫助,所以後來我就試著把資優班的學生也納到課程裡面來。資優班的學生反應快,我們祇要從旁提點一下,之後他們可以分擔不少工作,而且他們也與高關懷的學生處得不錯。
最後我們把普通班的學生也納進來,讓有興趣的學生都有機會來參加探索課程。一直到現在,我們出去時都還有大約 1/3 的學生是高關懷學生。我們也在這幾年的課程中,慢慢找到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發揮能力的一些方式。』
茂成主任的這一番話真的讓我很訝異,我沒想到他的課程竟然是從高關懷學生開始,原本我以為他是從資優班學生開始做。這讓我想到《第 56 號教室的奇蹟》的雷夫老師。他說他的年薪是 42000 美金,但是每年花在自己班上的錢大約是 30 萬美金 (茂成主任補充:『對,這類的課程真的很燒錢,我們的探索課程一年也要燒掉 60~70 萬台幣,找支援就變得很重要。』)
從小處做起
這些錢有些是雷夫老師出書的版稅,有些是演講費,還有不少是捐款。當然一開始不會有那麼多的捐款,他也是先做比較小的課程,一年一年長期累積出名聲後,獲得更多的資源才能有這樣的成績。茂成主任從高關懷學生開始他的課程設計,經過七、八年的不斷的經營才有現在的樣貌。
祇看現今呈現出來的課程規模,會覺得那不是凡人如我所能擘畫;回頭看看最初的模樣,茂成主任的成果就不是那麼高不可攀了。
唸教育心理學的時候,會讀到關於『新手與老手』的差別。心理學家研究職業棋士,發現有經驗的棋士可以將一盤棋整個過程記下來重新『播放』一次,而新手棋士比較缺乏這樣的能力。
並不是有經驗的棋士記憶力變好,而是他們經驗足夠後,對各類型的下棋風格都有研究,可以依循著這些脈絡將整盤棋的棋譜背下來。如果是隨意擺放的棋子,因為沒有脈絡可循,這些有經驗的棋士的表現就與新手棋士差不多了。
針對有經驗的教授 & 新手教授的研究則發現,有經驗的教授做研究時解決問題的速度比較快,解決的手法也比較好。這是因為資歷較久的教授藉由往昔的經驗,可以猜想問題可能發生的原因並提出解決的方法。
茂成主任 & 宣安老師就像這些有經驗的棋士、有經驗的教授一樣,我們看到他們現在的成就都會被嚇到,覺得自己永遠也無法與之比擬 (我沒辦法弄出這麼大的課程;我不可能記下整副棋路;我不可能解決那些問題……),但其實祇要願意去做,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讓新人懼怕的老手。
找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設計一個課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想辦法去修正、擴增課程內涵,幾年後就算沒有像茂成主任那麼大的規模,也會比現在的自己好的多。沒有吃掉一隻大象,半頭總是有的啦!而且,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有茂成主任可以詢問,不用自己撞的滿頭包,真是太幸福了啊。
這真是個讓人熱血的文章!! 很以有這樣精神的老師驕傲!! 這讓我想到真人真事改編電影 Freedom Writers,女老師 Erin G. 則是自己兼差,也拉贊助,想辦法讓問題學生有更多的資源,並讓他們在許多家庭問題與暴力的邊緣,轉移重心在知識與人文關懷上,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