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9

I have a dream (I)

任教於嘉義大學的同學邀請我到他的班上,對一群大學生分享我對『教育與文化』這個議題的一些想法。

『教育與文化』耶!好大的一個題目,這可以開一門三學分的課了吧?我怎麼有能力講這個題目?後來想一想,我決定從『我為什麼要當老師』這一點切入講題。

開始之前

在進入主題之前,請大家先看看底下這些新聞標題:

1、大葉企管系學生持有偽鈔與安非他命
2、國防醫學院學生上網賣嗎啡
3、元培科大四年級學生當襲胸狼

你看到這些新聞標題後有什麼想法?不論你看到後想法為何,請先將它放一邊,我還不急著討論它。我想說的是我為什麼會來當老師。

不完美的社會

我念東海畜研所時,常與好友在研究生室聊天,活脫就是古代讀書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寫照 (不過重點是我們的事事關心應該加個橫批:『閒聊打屁』 XD )。

在那些的日子裡,我們常常聊到後來就陷入相同的困境。談論一些社會狀況時,最後會發現這些現象都是源自於民眾缺乏公德心、民主意識不足,或是民眾無法理性辯論等原因,而繼續深究這些現象的起因,大概都可以歸結到『教育問題』來。

就這樣,我們覺得我們談論到的這些社會奇怪的現象可以歸類於教育問題。所以當教育部開放師資培育,而東海也成立了教育學程 (師資培育中心) 後,我們幾個畜研所的學生都申請研讀教育學程。畢竟,在外面說教育有問題,倒不如自己跳進來試圖改變它。

立志當個優秀的推銷員

當然啦,教育的範圍並不祇是學校教育而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都是教育的範疇,要改變教育問題並不一定要修習教育學程,從家庭、社會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改變教育狀況。

祇是我們那時沒有想到這麼多,單純的認為進入學校體系中,就可以提供一己之力讓社會發生一點點改變,所以就申請了。然而那時要申請教育學程可不容易,我們幾個朋友都是到了研三才申請上學程,到研四才能唸完學程。

為了讓自己能更有效的發揮功效,我參考不少推銷術的書籍。我認為老師與推銷員其實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我們總希望學生能夠接受我們的道德觀、學習我們想要讓他知道的知識,這不是與推銷員希望多賣一些產品給我們是一樣的嗎?所以我覺得去參考推銷手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我錯了,教師不是服務業,怎麼能與推銷員相比擬呢?但我還是一直抱持著這樣的念頭。尤其是 2008 年看到 Randy Pausch 教授的《最後一場演講》時,更加深了這個想法。

Randy 的大學指導教授 Andries Van Dam 對他說:

因為你超級擅長推銷,
任何公司雇用你之後都會把你當成業務員。
那麼,你為什麼不賣些更有價值的東西呢?
比方說……教育!
    -- Andries Van Dam 對 Randy Pausch 的勸導

我在畜研所唸的是肉產品加工,如果留在畜產界,未來大概就是賣賣貢丸、開發新口味香腸這樣。看到 Andries 教授把教師的推銷員身份講得這麼貼切,我非常高興之前把握了機會轉變為教師,來推銷更有價值的產品。

Steve Jobs 靠著:『你想要一輩子賣糖水,還是想要改變全世界?』這句話讓 John Sculley 離開百事可樂執行長的位置來加入蘋果電腦陣營。Andries 的:『你為什麼不賣些更有價值的東西呢?比方說……教育!』雖然沒有 Jobs 那麼強而有力,但也是一句很有力道的話語。

現在教師甄試越來越難,要讓有熱情的新血輪進入教育圈,我們就需要 Andries 這樣強而有力的話語來吸引新人加入我們的行列。

載舟與覆舟

不過事物有一體兩面,教育也不例外。社會學家對我們現今的教育制度就有許多的批評。其中一個批評就是教育制度不斷讓階級制度再複製,階級之間的不平等也一再的被再生產出來。

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其實常以為勞動市場的需求為依皈,市場需要什麼樣的工人,學校就教什麼樣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持續接收到:『你要這麼做,以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成為一個老闆嘉許的稱職員工』的訊息,不斷的將這些訊息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經由這樣的教育體制,我們一代代複製出乖巧的好員工,不會挑戰老闆的觀點,階級的複製於焉完成。

Bourdieu 提出的文化資本則是教育階級複製的另一個面向。當父母親擁有比較高的社經地位時,他們給予孩子的知識、技能、教育,都可以讓他的孩子,相較於沒有文化資本的孩子,取得社會上較高的地位。也就是說,一旦階級形成,取得上位階級的人就可以確保他們的孩子能繼續保留在這個階級中,向上流動的力量因而受到阻礙。

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經濟學家 Steven D. Levitt 的研究發現,父母親做了什麼對於學生的成就並沒有顯著影響。不論父母親嚴格或是寬鬆,孩子的學習成就沒有太大差別。

那麼有什麼什麼因素會真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成就與其後發展呢?Levitt 分析大量的數據後發現,父母親身份地位對孩子的影響比他們的教養方式影響來得顯著。Levitt 的研究支持了 Bourdieu 提出的文化資本理論。

教育祇有複製階級的這個問題嗎?肯.羅賓森爵士 (Sir Ken Robinson) 認為教育造成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學生失去了創意

學校教育是一個團體進行的活動,為了維持整個團體的運行,個別的需求 & 差異常常就被忽略掉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與整個體制不斷的磨合,逐漸順從了整個體制加諸個人的要求,自己的需求、創意漸漸被放棄,最後成為沒有創意的一群。

祇要觀察不同年級的學生,我們很難否認 Sir Ken Robinson 的指控。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創意十足,然後隨著年紀增長,他們的創意逐漸消失,因為學生們常會接受到:『你不要太有意見,聽話就對了。』的訊息,漸漸的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不過,對於這個指控我要說這可能不完全是學校教育的錯。觀察其他群居生活的生物也會有這樣的情況。甚至家裡的小貓小狗,在小時候好動、什麼都好奇的玩一下,但是長大後這些好奇心也就隨之消失,這可能也是生物保護自我的本能之一。

小時候在媽媽身邊,皮一點沒關係,跌倒了、受傷了,有媽媽照顧;長大後如果還是一樣皮,可能就要喪命了。所以演化偏好讓生物長大後失去好奇心與創意。我認為人類的學生越大越沒創意有一部份要歸咎於人類的生物性。)

雖然教育制度受到了社會學家的批評,以及有學校扼殺創意的指控,但撇開這些不談,我還是覺得教育是具有價值,值得投身其中的一個領域。我們祇要看看美國近 45 年來的改變就知道教育的力量有多巨大了。

~未完待續~

Technorati : ,

1 則留言:

  1. 本來想要將文章寫完才發表。後來發現已經有 4500 字了,雖然剩下一點點就寫完,但這樣一定會超過 5000 字。

    我怕很多人沒耐心讀完這篇,所以乾脆就先發表,之後的另成一篇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