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8

教甄百寶箱:一、強健的骨架撐起一片天

前天,實習老師凱琹 (音同琴) 進行教學觀摩。看完之後很失望,因為她的能力遠遠超出當天的表現。她未能將自身的能力完美呈現,讓我觀摩後頗有失落感。

我認為她的示範教學敗筆在於課程架構設計出錯。徵得凱琹的同意,我將她的例子與大家分享。

那天到凱琹班上,班上同學已經分組,並依組別圍成一圈坐好。拿了她的教案先瀏覽一下。她的教學目標有六個,相當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很棒的一點。一些實習老師在準備教案時,訂定許多教學目標,五花八門什麼都有。

今年七月一位代理教師要去考教甄前,請我們幫她看試教,她教案上的教學目標洋洋灑灑訂了十幾、二十個。那節課她上的是演化,以圖片展示不同地層若有相同的化石,則代表可能曾有過地殼變動,使得化石分布到不同地層去。

基本上這樣的課程是以講述為主、圖片為輔,但是她有:『3-4-0-2 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6-4-5-1能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6-4-5-2 處理問題時,能分工執掌,做流程規劃,有計畫的進行操作』之類與教學活動毫不相干的教學目標出現。

事後檢討時,我問這位代理老師:『妳的教學目標中有 6-4-5-2,請問在妳的教學活動中有什麼樣的設計可以達成這個教學目標?我在課程並沒有看到實驗設計、操作以及分工執掌的部份,為什麼妳會列出這個目標?』

她當場語塞:『嗯……我覺得這樣列多一點教學目標,看起來內容比較充實。』『所以妳祇是寫好玩的,其實課程設計中根本沒有這一項對不對?』『……呣……對』

上述的老師並不是個案,看過不少實習教師的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完全搭不上邊,目的都是怕教學目標寫太少不好看。但其實一節課下來,能完成一個教學目標就已經了不起了,常常是一個教學目標都要好幾節課才能完成。

教育部定的第四階段課程綱要是要在七至九年級這三年間完成的,並不是要在一節課中將所有教學目標都塞進去,所以其實不用擔心教學目標寫太少。祇要確實列出自己想完成的教學目標,並在課程設計中將課程活動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那就是一個非常棒的教學設計。

在這一點上凱琹做的非常棒,她的目標簡要明確,一看就是深思熟慮、確定可在一節課內達成的教學目標,讓我非常佩服。

教學目標確實明瞭,課程設計上卻犯了貪多的毛病。

凱琹的教學活動分為五個部份:

  1. 引起動機:2 分鐘
  2. 教導 how often 句型:教師帶著學生將課文唸過一次,預估 3 分鐘;對話內容講解,12 分鐘;解說完後再讓同學重唸一次課本對話,3 分鐘。總計這個部份需 18 分鐘。 (前一節課已經教過 how often 句型,故本節課目的在於讓學生熟悉句型使用。)
  3. 講解一篇補充文章,並進行搶答:凱琹利用 how often 句型寫了一篇短文。她將短文先朗讀 2 次,再讓學生針對文章內容進行搶答。共 10 分鐘。
  4. 閱讀一篇聖誕老人的文章,並講解、搶答:9 分鐘。
  5. 唱一首耶誕相關歌曲:6 分鐘。

看了她的教案,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活動太過密集,學生會吸收不良;每個活動的時程又太短促,祇能有很表淺的介紹,無法深入教學。

課程正式進行時,在講解 how often... 對話部份,凱琹先將課文唸了一次,然後讓學生復誦 (在教案中已有描述)。除了個別的復誦,她讓學生擔任課文中的個別角色,彼此對話。

英文教學我是外行,但楊淑貞組長說凱琹教的很棒,那應該就是沒錯了。之前聽過楊組長對其他實習老師試教的評語,她不是會討好實習老師的評審。

既然看不了門道,祇能看看熱鬧。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凱琹比較遺憾的地方在於她太依賴課本。以致於在整個教學中,她不斷的看著課本,缺少對學生的關注,看起來沒有自信、整個氣勢都沒有展現出來。

今年暑假她剛來學校實習的時候我曾看過她一場 15 分鐘的試教,教材完全由她自己準備,因此對教材相當熟悉,不需要有小抄,那次的試教就表現的非常好。原本準備埋頭猛寫評審單,但不到一分鐘我就放棄了。她的教學比我優秀得多,我祇需好好欣賞她的表演,並從中學習幾招即可。

這次的教學觀摩時間為 45 分鐘,她未能將所有的教材背下來,因此課本不離手,眼睛也離不開課本。少了與學生之間的眼神對話交流,教學品質就明顯差了一大截。

事後我告訴凱琹,應該要將課本放在講桌上,偶爾偷瞄一下就好,視線還是要在學生身上。她想了想,覺得是自己沒準備好,否則不多的課文內容是可以完整背下來的,以後她會朝向不帶課本的目標努力。

除了關注的焦點不在學生身上這點,我還提到課文講解的時間太少了,僅僅將課文念過而已,沒有再加解釋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凱琹解釋說,她在前一節課已經教過 how often 句型,所以這節課她並未再花太多時間在句型、課文的解釋上。但為了讓學生能對句型更加瞭解,她自己寫了一篇短文,並用這篇文章的內容進行搶答。文章大致是『爸爸一週打球三次;媽媽每週六、日去跳舞……』之類的內容。

將這篇英文短文唸了二次之後,開始進行搶答活動。搶答題目就是詢問學生:『爸爸多常去打球?』之類的問題要求學生以英文回答。

這個部份我覺得相當不錯:活動本身相當緊張刺激,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口語能力,是一個相當棒的活動設計。

但是,因為凱琹將教學活動安排的太緊密了,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後,她就又進入另一個題目的搶答,沒有稍微解釋一下題目與答案。這樣一來可能有些學生一直搞不清楚別人在做些什麼,算是這個活動的缺點。

此外,學生圍成小組合作學習的座位佈置,但是課程祇餘 15 分鐘就要下課,卻還沒看到合作學習的影子,不知道剩餘的課程中她要如何應用這個座位安排?

搶答結束,凱琹話鋒一轉:『耶誕節快到了,大家可能不是非常瞭解耶誕老人是怎麼產生的,所以我們要讀一篇與耶誕老人有關的文章。』

發下來的這篇文章,講述了耶誕老人是十四世紀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物,後來人們將這位真實人物的事蹟加以渲染,成為現在的耶誕老人故事。

這一篇文章確實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培養閱讀能力,但是放的區位不對。看到這篇文章的內容其實有些訝然,因為文章與之前進行的課程內容都不相干。學生剛剛浸淫在 how often... 氛圍中,忽然跑出個耶誕老人,怎麼說都奇怪。

但凱琹似乎沒注意到自己的課程安排缺乏邏輯性,很快的讀完這篇文章後,又馬不停蹄的進入了耶誕歌曲教唱部份。我看一看時間,距離下課祇剩三分鐘,唱完這首歌大概就下課了,沒有辦法教會學生如何去唱,也沒辦法詳細解釋歌詞內容,祇能概述歌詞大意。

事後給凱琹的意見是,一旦看到時間已經有些延宕,應該當機立斷的將最後面的歌曲教唱部份取消。寧可多花一些時間來好好解釋那篇耶誕老人由來的文章,也不要兩個活動都進行,但都進行的那麼倉促。

而且文章本身也選的不好。文章講耶誕老人的由來,與課程中的 how often 句型無關聯,硬生生的插入一個這樣的活動。雖然是因為耶誕節將近,因此順道介紹相關訊息,但是,我認為教學活動的第四、第五部分在這一節課應該拿掉,先好好的將 how often 句型進行教學與練習,尤其是她搶答的部份做的不錯,可以好好再加發揮。

那麼耶誕節日的介紹怎麼辦呢?其實有兩個方法。

第一、想辦法空出一整堂課來,在這一節課中完全祇介紹耶誕節的由來、習俗,也可以耶誕歌曲教唱。讓學生在這一整堂課程中,完全就浸淫在耶誕的氣氛之中,聽說讀寫全都是耶誕節。當然還可以輔以教室佈置、烤個小蛋糕等手法,讓學生去感受不一樣的學習氛圍。但是這樣的課程不太容易,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個叫做『趕課』的惡魔,可以讓學習變得完全無趣。

第二、找不出一整節的時間的話,那麼也可以將耶誕老人那篇文章自行改寫,以 how often... 句型融入文章中介紹耶誕節。如此一來,就將課程內容與生活經驗加以連結,就不會顯得突兀無比。更重要的是,這麼一來,學生才不會每一年都在閱讀類似的耶誕節文章。他們在七、八、九年級所讀的每一篇耶誕老人的文章都是老師針對當時所教的課程內容重新寫作的,不會老是讀到重覆的那幾篇文章。

總檢討凱琹這一次的試教犯的幾個錯誤:

  1. 教學活動太多,每一項都沒有充份的發揮。在教學上不需貪多,寧可多花點時間讓學生對每一部份內容多瞭解些,也不要急著將許多內容塞入一堂課中,以免造成學生消化不良。
  2. 個別教學活動間連貫性差。 她的每一個教學活動單獨來看都不錯,但是整體串起來就變得不順暢。活動與活動之間缺乏邏輯連貫,所以會給人:『咦?怎麼會這樣接?』的疑惑。因此在課程安排上,應更注意邏輯順序,讓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環相扣,不再唐突。
  3. 對於教材不熟悉,因此不斷的看著課本。忽略了學生,也讓自己的教學少了一股氣勢。

最後,她未妥善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座位方式

讓學生圍成一圈坐在一起其實有滿大的風險,不論教師走到哪個位置,永遠有一部份的學生背對著自己;而且學生比肩坐在一起,很容易就竊竊私語起來。所以要讓學生圍成一圈坐著,就必需要有適當的教學計畫,讓學生祇能忙著進行討論而沒有時間講話。

但是這次凱琹的教學觀摩並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討論機會。第三個教學活動所進行的搶答也是以個人方式進行,未能善用小組討論達成同儕學習的目的。在沒有善加利用座位安排的情形下,雖然該堂課學生的表現良好,但這可能是因為教室後面坐了十幾位教師,所以學生不敢造次。如果觀摩的教師不在場,恐怕狀況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要怎樣才能讓學生忙於討論,沒時間聊天呢?之前我也為這個問題頭大,每次學生討論討論,慢慢的就變成聊天了。後來參加卡內基訓練課程時,發現他們的方法很值得參考。

簡單的說,他們的方法就是將每一個要討論的主題切割成許多小部份,每一個部份給 45 秒至 1 分鐘的討論時間,旁邊有人負責計時按鈴。鈴聲一響,計時者大喊:『時間到!!』就進入下一個主題。哇,在那樣的緊張氣氛下,每個人都繃起神經,努力的在時限內完成分享與討論,完全沒有時間聊天,那真是很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示範!!這種方式也可以應用在學習單的撰寫上。

設計學習單時常常會出一些開放式的題目,然後給學生 5 分鐘、10 分鐘去討論、思考,與撰寫。但總會有幾個學生很快就寫完,然後做起自己的事情。

要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也可以將每一個題目再畫分為數個小題目,每個項目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去回答,一分鐘後,再進入下一個題目。

如此一來,即便學生的能力較佳,可以在很短時間完成作業要求,他每次能自由活動的時間都少於一分鐘,班級秩序較容易維持。

不過,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整個教案必須規畫良好,知道每一分鐘要進行什麼樣的活動、要學生回答哪個問題、寫學習單的哪道題目,難度相當高。

除了課程時序安排需要更細緻之外,問題之間也應有相當的連貫性,使學生得以順著一個思考邏輯逐步推導出後面問題的答案。即使是開放式的問題,也可以經由這樣的步驟,讓學生推導出自己的結論。

因此,小組討論的課程進行方式並不適用所有課堂,一定要有良好的課程架構才容易進行這樣的課程設計。有了一個良好的架構,要在課程內容添骨加肉都會比較容易。

這是我看了凱琹的教學觀摩的一些心得感想。與大家分享,也給自己一些警惕!!

ps1: 凱琹的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能力指標 具體目標
  1. 能唸出課本 p100-101 頁的對話內容
  2. 能理解課本 p100-101 對話中的句型應用
  3. 能應用 how often 的句型
  4. 能知道與聖誕節有關的文化
  5. 能瞭解不同的文化特色並尊重不同的文化
  6. 能知道與聖誕節有關的曲子

英 2-2-4 能以簡單的英語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

英 3-2-7 能辨識故事的要素,如背景、人物、事件和結局。

英 7-2-1 能以簡易英語介紹中外風土民情。

英 6-2-1 樂於接觸英語電影、歌曲、廣播、書籍等。

英 2-2-4-a 能唸出對話中的每個句子。

英 2-2-4-b 能理解對話中天氣英語用法的應用。

英 2-2-4-c 能用英文說出今天的天氣。

英 2-2-4-d 能應用 How often...? 的句型。

英 3-2-7-a 能透過課外閱讀補充增進閱讀能力。

英 3-2-7-b 能經由閱讀搶答測驗,抓到文章重點。

(另四項略)

ps2: 昨日在發笑的法師站上讀到一位教師的回應,提到他剛進入教學現場的無助。我也很希望能夠相互觀摩、相互檢討,在漏氣中求進步。站上 FieldOfPerformance 這個分類本來就是要寫一些教學技巧、教學觀摩的心得,不過一直到現在才開始了第一篇比較有內容的文章。志向很大,產出很少,真不好意思。

ps3: 很感謝凱琹願意讓我將她的教學檢討放上網路供大家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