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教育噗浪客年會 (TPET) 在今天 (7/24) 結束了(註一)。
在最後的綜合座談裡,威豆博士提到這次的研習是他參加過的會議裡比較不一樣的,因為他參加的研習多是自由軟體基本教義派,但是在教育噗浪客年會裡,他比較感受不到這樣基進、反商的氣氛。
威豆博士的觀察當然是正確的,在會場中可以看得到各式各樣的作業系統,有 Linux (可能還可以分 Ubuntu、Fedora、CentOS……)、有 Windows,還有澎湖人的『二手的 Mac』。既然有 Windows & Mac 出現,就代表這不會是個自由軟體基本教義派所組成的團體。
雖然威豆博士的觀察是正確的,但這個觀察突顯了教育噗浪客的定位問題。
對於威豆博士而言,他以為『教育噗浪客』是由一群推廣自由軟體的資訊人員所組成的團體,但實情是,雖然很多教育噗浪客是資訊教師沒錯,但其實還有如華語教師、特教、生物、音樂等其他領域的教師共同組成這個團體,祇是年會安排了許多資訊議題,讓威豆博士誤以為這是屬於資訊人員的研討會。
年會事後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 53 位填答者中超過半數的教師主要授課科目並不是資訊課,資訊教師祇有 22 位,在這個團體裡面佔了不到一半的比例,所以年會對於非資訊教師的關照是比較不足的。
圖、年會參與者的任教科目
有趣的是,31 位非資訊教師之中有 17 位老師 (54.8%) 認為年會的課程吸引人而來參加研習,相對的,資訊教師中祇有 6 位 (27.3% ) 被議程吸引。對資訊教師而言,藉著這個機會見見其他網友才是參加年會的主要目的 (15 位,68.2%)。
圖、參加教育噗浪客年會的目的
這個問卷結果讓我感覺 TPET 有些類似各學門的學術研討會。
每年的學術研討會,比方說科學教育研討會,都有會許多研究生、教授參與,大家參加的目的不見得是因為議題吸引人 ── 雖說議題都是精挑細選,也能獲得新知 ──,許多人參加這些學術研討會的主要目的是認識在這個圈子裡的其他人。
但是其他學門的人,假設是中文教學領域的研究生好了,科學教育研討會得有個動人的議題才能誘使中文教學領域的研究者跨越籓籬前來參加,但因為研究領域的不同,所以中文教學研究者參加科教年會時比較不會把『認識科教研究者』列入與會考量。
對於資訊教師而言,TPET 是個與其他資訊教師交流的好機會,所以年會安排的議程為何倒不是那麼關心,他們參加年會的主要目的是與其他教師交流資訊教育的心得;相反的,其他類科的教師會比較關心課程內容。
從這個結果看來,不論要不要參加教育噗浪客年會,大家其實都還滿精打細算的啊!XD 而且也顯示大家都把教育噗浪客年會歸類為『資訊類研討會』,考慮到參加者多數不是資訊教師,年會日後該往什麼方向進行,就變得需要再多加思量。
既然不同類科教師在參加目的上有一些不同,但是否有達到統計顯著呢?我以 SPSS 的 Mann-Whitney U 方法對教師參加年會的目的進行無母數統計分析後,發現兩類別的教師參加研習的目的其實並沒有顯著差異 (p > 0.05)。沒有顯著差異?那未來要怎麼訂議題就更難以抉擇啦,好像怎麼訂都可以,又似乎怎麼訂都不太對,難以取捨。
那麼不同類科的教師在參加了第二屆年會後,對於課程的滿意程度是否有差異?同樣的,雖然有看起來是有一些差別,但是差異未達統計顯著 (p > 0.05)。
表、不同類科教師最喜歡的第二屆教育噗浪客年會議題
* Mann-Whitney U 法進行統計比較,p > 0.05
可以看得出來,不論是資訊教師或是其他類科教師,大家所喜歡的還是教學分享。前面我提到過,大家來參加這年會其實都還滿精打細算的,從課程的喜愛程度來看也有這樣的趨勢,能夠運用在教學的課程比較能獲得研討會參與者的喜愛。
而且不同類科教師對於第三屆年會議程的期盼也很類似 (差異未達顯著,p > 0.05),同樣都是希望有較多的實作課程 & 教學分享。
表、不同類科教師期盼的年會議題比較表
* Mann-Whitney U 法進行統計比較,p > 0.05
所以,如果打算繼續辦第三屆教育噗浪客年會,那麼可能要好好思考年會是否要以資訊教育議題為主?或是希望吸引更多不同類科的教師一同參與?自由軟體宣導是年會的責任嗎?
如果是,那麼是不是可以不要用宣導的方式,而改以『自由軟體運用於國小二年級國語教學的教學分享』這樣的方式進行?或許會比單純的宣導自由軟體理念更受到與會者的認同?
挑戰真是越來越大了啊!大家一起集思廣義,想想哪些議程可以排入第三屆年會吧!:)
附註:
- 這篇文章我寫了草稿後就放了一個多月才又拿出來繼續寫。
- 其他的問卷結果請見:第二屆教育噗浪客問卷結果。
- 問卷結果匯進 SPSS 後的原始檔,可以下載自行統計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